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培训教材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全球第一本炭精画护照

 

会长语录

 

 

中国炭精画高级函授计划

 

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炭精画官网

05月18日

稚英画室有传人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经上海闸北区文化馆馆长周国成介绍,我得以拜识了“稚英画室”的传人——杭鸣时先生。杭鸣时承传父亲杭稚英的衣钵而又推动了粉画艺术的发展,成为当今画坛上的粉画巨子。踏进杭鸣时家,一块大匾“金粉世界”跃入眼帘。杭鸣时说:“此乃苏州书家卫东晨先生九十五岁时所写。”我不经意地说:“如写成‘金粉世家’则更好了。”杭鸣时说:“你说对了,卫先生了解了我的家世之后,在他百岁之时又欣然为我写了‘金粉世家’。”
  杭稚英系中国月份牌画种的开创者之一。1921年,杭稚英首幅月份牌作品《闲游春阁》在沪面世,那端庄美丽、秀外慧中而又充满自信的女性美一下子吸引了社会大众,他也一举成名。1922年,杭稚英成立了“稚英画室”,事业日趋发达,画风也日臻成熟,求购其作品的客户络绎不绝,出版商也纷纷邀稿。鼎盛时期,一年竟创作了80张月份牌画。当时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炳麟先生得知其名,便录李太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古风诗一首赠之。
  1937年,正当杭稚英事业走上巅峰之时,日寇占领了上海。日军为了宣传他们的“大东亚共荣圈”,要杭稚英为他们画美人图。杭鸣时回忆说:“那时我虽小,却还记得一日本军官将20根‘大黄鱼’(十两一根的金条)放在桌上,诱逼父亲与他们合作,我父亲以有病不能提笔画画为由予以拒之。日本军官放话‘你既不能画画,以后在市面上也不希望看到你的作品’,说着便扬长而去。”靠稿费收入的杭稚英一下陷入了困境,四十来口人的大家庭怎么生活?无奈之下,他只得东拼西凑靠借债度日。家人只得靠吃面疙瘩、山芋过日子。其实,杭稚英的骨气在上海是早出了名的,记得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流氓头子黄金荣60岁寿,他的弟子来找杭稚英,要他在景德镇瓷盘上绘制黄金荣的肖像。杭稚英坚辞不肯,但他深知自己这一举动得罪了地方上的恶势力,为了避灾,他只身逃往苏州,避了好一阵子风头。
  8年的艰难,终于熬出了头,杭稚英盼来了抗战胜利,“稚英画室”重新开了张。他日夜拼搏,经2年的苦干,终于把8年来欠下的债还清,而他也因劳累过度而积劳成疾,落下了一身的毛病。
  1947年,杭稚英在家养病时画下了他最后一幅尚未印刷的遗作《霸王别姬》。原作长74厘米,宽54厘米,它几乎浓缩了月份牌画作中西合璧的艺术精华,也浓缩了杭稚英一生追求艺术的心血。作品取材于杨小楼、梅兰芳合演的《霸王别姬》,整个画面一气呵成,色彩饱满鲜明,人物布景和谐协调。画面上霸王焦躁不安之神态表露无遗,而虞姬却文静柔美镇定自若,手捧项羽盔甲与霸王作别。杭稚英用擦笔水彩画法描绘了英雄与美女的姿态,而对项羽的头发、胡须以及铠甲则用了中国工笔画的技法。同样,虞姬的凤凰头饰、其手捧的头盔和衣裙上的万福刺绣图案都用了极其细腻的丝毛技法。至于背景如方砖、龙椅、地毯、龙柱、围幕皆丝丝入微,景景逼真。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创新,大胆用喷笔调整,让项羽衣褶和背景的宫廷环境得到自然过渡,画面虚实有致,主次分明。杭鸣时回忆说:“父亲画完这幅画后已精疲力尽,不久突患脑溢血与世长辞,享年仅46周岁。”
  杭鸣时知道,这是父亲的绝笔,也是杭家的传家宝,故倍加珍惜。不料,“文革”来临,杭鸣时被抄了家,红卫兵把这幅画当做“四旧”抄了去,好在造反派中有几个学生知道此画是老师的珍爱,过了几个月,他们偷着将画还给了杭鸣时。1973年,“四人帮”在全国掀起批黑画的高潮,有人告密说杭鸣时家藏《霸王别姬》黑画,学校个别人以杭鸣时又要“蠢蠢欲动”为由打了小报告给省领导。谁料,省领导来检查时未作表态走了,此事也就草草收场,原画归还。直到1981年,杭稚英的《霸王别姬》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出,才得以重见天日。
  据悉“稚英画室”已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向有关方面提出了申报,希望能申遗成功。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稚英画室 杭鸣时 画像 画家 炭精画像 炭精画 
05月17日

三言两语杭穉英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海宁政协编的《装潢艺术家杭穉英》买了三四年才买到,因为只是本印了一千册的内部资料,薄薄的110页,费去123元。一晚上读完远没有渴可解,所辑录的文章材料平平。最有趣的还是那个老段子。说是作为商业画家的杭穉英参加一美术界宴会,席间讨论色彩问题,杭穉英不禁参加讨论,一专画鱼的画家不客气地说了一句:“你也配谈色彩”,让正在拿汤匙挽汤的杭穉英一时僵在那里。
  这段子是杭穉英的儿子杭鸣时讲的,道出了那时商业画家的尴尬处境。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画家杭穉英 炭精画 
05月17日

孙功安:“擦笔画”里的快乐人生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已然是长兴老街的人民路上,一位名叫孙功安的画像店在这里已经开了20多年。从他的擦笔画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古典的文化,与发展迅速的照相技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擦笔画似乎离我们这个城市越来越远,与孙功安一同坚持的同行已寥寥无几。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这家画像店,与孙功安面对面地交流、采访。

“当时,自己经营画像店也是为了有工作,混口饭吃吃罢了。就像很多人从事木匠、泥匠工作一样,只不过,我从事的行业有点特殊罢了。”据了解,孙功安曾上杭州美校拜师学艺,到上海某画苑打工画广告。1990年,孙功安产生了办个画像店的念头,并在家学习擦笔画,3个月后掌握了擦笔画的基本技巧,并在人民路上摆起了画像摊。就这样,孙功安的擦笔画生涯从街头摆摊开始了。
     “当时,接到第一单生意就赚到了35元。”孙功安一直兴奋了好几天,因为当时这个价让他很满足,普通老百姓打一天的小工才收取8~10元的工钱。
     “擦笔画又称 ‘软笔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之一,难度就在笔锋上,没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和基础是很难画好的。”孙功安说,以前学过素描,这为他画擦笔画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形与结构的把握上很到位。
     “解放前,画像店多得是,如今在茫茫的大城市中很难找到一家像样的。”孙功安告诉记者,如今照相技术飞速发展,照相馆遍地开花,数码相机也走进千家万户,这对擦笔画的冲击很大,因此这门技艺也就渐行渐远了。
     原本,孙功安以为自己的画像店会和其他的同行遭受一样的命运,但让孙功安想不到的是,他的生意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有些人愿意出高价钱让他画像。他的顾客群遍及长兴各地,甚至广德、江苏等周边地区也有人来请他画像。
     为何先进的照相技术未能影响他的生意?孙功安给出了记者这样的解释:首先,有些老照片没法翻拍,用照相技术处理不了,像这些情况大多数人会求助画像店;其次,有些人认为画像挂在家里比较上档次,就像艺术品一样。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擦笔画 炭相 炭像 炭精画像 炭精画网 
05月17日

传统画像,孙功安仍在坚守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现在传统的画像师越来越少,这门传统技艺有日渐萧条之意。尽管如此,依然有人在为其执着地坚守着。
  如今,相机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只需轻轻一按,一张画面就保存了下来。不过在相机没有被发明以及普及之时,人们想要留下自己的影像就需要去找画像师作画了。不过现在传统的画像师越来越少,这门传统技艺有日渐萧条之意。尽管如此,依然有人在为其执着地坚守着。
  一幅幅逼真的半身素描画像,就如一张张老照片,散发着一种久远的气息。而它们的勾画者孙功安正端坐在画板前,静静地用炭笔描画着新的作品。只需要一张普通的黑白照片,他就能逼真地在纸上再现画中之人。“这个素描又叫炭笔素描,是起源于西方的,一般如果要画一张素描画的话,需要先构图,然后画好基本的线条结构,再填充内部的内容,最后就是进行阴影等一些处理,这是基本的素描步奏。”说话间,画纸上的人像已初现轮廓。
  别看孙功安年纪不大,但是他从事画像这门手艺已经二十六年了。这二十六年间,他走过了初入门的青涩,登堂而未入室的煎熬,学有所成的喜悦。
  技术的日益精进来源于自己不断的学习与锤炼。现在孙功安基本上只要两到三个小时就能完成一幅素描画像。不过他透露,其实自己只能算是半路出家:“我原先不是学这个的,但是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先自学,后来也跟了一些师傅。一开始是比较辛苦,后来等有了进步之后,每画完一张画心中都有一种喜悦感,就是这种喜悦感让我坚持了下来。”
  坚持因为热爱,奋斗为了向前。除了炭笔素描之外,孙功安还自学了油画、山水画等多种类绘画方式。平常无事时,他就会坐在自己的店门口,专心致志地描绘画像。而他这样一种对画像艺术的执着爱好,也让附近的居民非常钦佩。“他画的画我很喜欢看的,而且我觉得他画得很逼真,很棒。我平时没事么也会和他聊聊,他人也很不错的。”隔壁的杨大爷提起孙功安便竖起了大拇指。
  不过,随着摄影技术和电脑绘画的普及,画像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去学这种费时的画法。但孙功安认为,作为一项传统的工艺,画像有它存在的独特艺术意义与优势:“虽然现在电脑什么的都是很发达,但是电脑扫描出来的照片和炭笔绘画出来的还是有区别的,因为炭笔素描出来的艺术性更高,特别是对人身体脸部肌理纹路的还原等一些方面的艺术性,是电子产品这样的成像技术不能替代的。”
  正是因为画像艺术这种独特而隽永的魅力,使得孙功安一直醉心于此。
  孙功安说现在他的儿子在国外学习绘画艺术,他希望儿子将来回国之后,能将画像这门艺术一直传承下去。“因为我儿子是看我这样画像长大的,现在他也在外面学习绘画,所以我希望他回来之后能继续像我这样,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传统画像 画像 炭精画像 炭相 炭像 
05月17日

旧上海的“月份牌”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曾经风靡数十年、开创中国现代广告设计之河的上海滩“月份牌”美术作品,如今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份珍贵的视觉文化遗产,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上海月份牌画展,一幅幅精彩的原始展品,将重现当年的迷人魅力。

起源于清末、辉煌于民国初期的上海月份牌广告画,因为有了郑曼陀(1888~1961)“擦笔水彩”的首创和杭穉英(1900—1947)等画家的发扬光大,再加上当时引进西方先进印刷技术的推波助澜,这些独具上海滩风花雪月、花样年华风格,以及主题多样、老少皆宜的画作,一经推出便受到当时社会大众的广泛喜爱。尽管1949年前后开始将其打入低俗之列后难见踪影,但还是有不少作品能够流传至今,而且依然风采不衰、让人心驰神往,甚至在中国美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足以说明它的艺术价值非同一般。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旧上海的月牌年画 
05月17日

老“月份牌”画家的生活世界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这段时间,南京博物院民国馆在举行老月份牌广告画展。画作者包括郑曼陀、徐咏青、杭穉英等名家,题材既包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吉祥图案等,也包括当时的城市新生活。画面上有传统古典美女,更有在苏州园林打高尔夫这样的摩登女子,月份牌画家究竟为什么会这么画,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很让人好奇。

谁是月份牌画家代表人物? 人称“梅兰芳”的杭穉英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月份牌画家 月份牌 炭精画 
05月17日

侯学忠:独臂为山里娃撑起一片天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侯老师对我们特别好!”
  10月13日到临朐县蒋峪镇慧敏小学采访时,该校二年级学生侯继奎抢着对记者说。
  “怎么个好法呢?”
  “像妈妈一样。”侯学奎想了想说。
  记者见到了侯学忠这位“像妈妈一样”的男老师。他中等个子,一脸憨厚的笑容。这位备受孩子们喜欢的独臂老师,自19岁开始教学,如今已在讲台上站了整整35年。
  提升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教孩子
  1979年夏侯学忠高中毕业时,适逢蒋峪镇侯家峪小学唯一的一名教师退休,侯学忠便从他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侯学忠幼年时因意外事故失去了左臂,他不能像其他人那样,一手拿课本,一手在黑板上写字。但如果一边板书一边回头看课本必然会影响讲课效率,他便提前将课本内容记熟,只拿一把尺子、一盒粉笔上讲台,讲课行云流水,效果出奇得好,学生们非常崇拜他。侯学忠刚到侯家峪小学时,全校共有一、二、三年级42名学生,他是该校唯一的一名老师,一周课时多达40节。虽然时间紧张,他仍然十分注意学习。他教的虽然是低年级学生,但却经常翻阅、学习初高中课程。他说:“提升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教孩子,只有掌握了更加丰富完备的知识,才能教出好学生。”
  除了教好基本的语文、数学课程,侯学忠还经常指导孩子们绘画,这方面的“本领”也是他后来自学来的。为了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侯学忠决定学习绘画知识。1983年,他从书画杂志上找到一则擦笔画招生信息,急忙写信报了名,却被200多元的学费难住了,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十几元。为节省费用,侯学忠只订了擦笔画教材,自己用毛笔、棉花和海绵等材料制成擦笔刷使用。绘画时,他先用铅笔勾出浅浅轮廓,再用自制的擦笔刷轻轻涂抹,勤奋的练习让他不到一年时间就能画出惟妙惟肖的擦笔画。
  被人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2000年,侯家峪小学与慧敏爱心小学合并,侯学忠转为一名公办教师。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没有美术、书法、音乐等专业专职教师,侯学忠主动请缨担任艺术教师。他找来自己会唱的《东方红》、《歌唱祖国》等歌曲,一首首地分解简谱,自学音符和节奏,再对照学习新歌教给学生。校长王金志说:“像侯老师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竭尽所能的老师,既是学校的财富,也是学生们的福分。”他专门为侯学忠定制了画架、购买了雕塑用泥。去年,侯学忠安上了义肢。“现在方便多了,上课可以用手摁着纸,对照着给学生们示范了……”侯学忠充满了感激。
  在侯家峪小学教学时,侯学忠既是校长,又是老师,还是学校的“敲钟人”。每天早上,他早早地赶到学校,打扫教室、办公室,等一切收拾妥当便站在校门口接学生。当时侯家峪小学条件简陋,没有现成的桌凳,侯学忠便和泥垒成垛子,再架上凹凸不平的长条木板当桌面。冬天,教室里没有取暖炉,他爬上爬下用一块块碎砖将窗户封严。为让学生喝上热水,他一人去水井里打水给学生烧水喝,这样危险的活他从不让学生帮忙。他用一根绳子一头拴住水桶,一头缠在自己的右臂上,用脚踩住绳子,拿右臂当辘轳缠上一圈又一圈地往上提水,有时还得借助牙咬住绳子。每提上一桶水,他的胳膊往往会被勒出一道道血印。
  侯学忠平时上课任务重,白天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只能利用晚上批改学生作业。过去村里没通电,本着“作业不过天”的信条,侯学忠就点着煤油灯批改作业,每天都到深夜,鼻窝、眼窝全落满了烟灰。侯家峪村的村民感叹道:“侯老师的煤油灯是我们村里的“长明灯”。看到侯老师的灯亮着,我们心里就暖烘烘的。”
  即便是这样,侯学忠却不觉得累。他常说:“大家需要我,说明我活得有价值。被人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每个学生都是心头的宝
  在慧敏小学,人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下课时,学生们围着侯学忠有说有笑;上课时,学生们抢着举手回答侯学忠提出的问题。他和学生们的关系,既亲密又和谐。“家长把孩子交给咱,咱就得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他们,每个孩子都是我心头的一块宝。”侯学忠对记者说。
  10岁的王永杰生性好动,经常不吃午饭,下午饿了就吃零食。侯学忠怕他营养跟不上,每天靠着督促他吃好午饭。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侯学忠不仅是老师,也是“妈妈”。二年级学生王立燕家里经济困难,父亲在外打工,妈妈瘫痪在床。有一次,班里收101元钱的课本费,只有她一个人没有交上来,如果让她回家拿的话,这个女孩恐怕就不会来上学了,侯学忠默默地替她把钱垫上。1984年,当时上四年级的郎咸国因心脏病住院,自身家境困难的侯学忠硬是借了100元钱塞给郎咸国。郎咸国出院时落下了三四个月的课程,侯学忠每晚去给他补课,直至他跟上新课。像这样的事情,30多年来侯学忠不知做过多少。他帮学生买文具、垫付的资料费更是不计其数。侯学忠淡淡地说:“这些钱,自己还能勉强承受,也是当老师应该做的。只要学生们有出息,能为国家做点事,比什么都让我开心!”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侯学忠 独臂为山里娃 撑起一片天 学习炭精画 擦笔画教材 炭精画 
05月06日

炭相:让故人的微笑永不褪色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炭相源于清朝,在中国民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顾名思义,即是用画笔沾着炭粉一笔一笔勾画出个人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传统手绘的炭相不反光,质感细腻,在不受潮、没虫蛀的情况下,可保存100年不褪色。正因为这个特点,在近代广府地区,炭相主要用于保存故人的音容笑貌,成为后世追忆亲人的精神归属。早些年的广州大新路曾是炭相瓷相一条街,但今天只剩寥寥少数还在继续经营,其中六旬老艺人朱肇荣的“美的”相馆就是其中之一。
  手绘炭相完美再现故人容颜
  在各种五金店和布料店林立的广州大新路,朱肇荣师傅的“美的”相馆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处外间仅4平方米的铺面摆放着各式炭相和瓷相,以黑白两色为主,在周围的纷繁色彩中显得别有一番沉静。
  “这些炭相、瓷相都出自我手。”朱肇荣将手绘炭相与数码冲印照片并排悬挂在一起,对两者的优劣娓娓道来:“同样是放在玻璃镜框里,灯光照射下手绘炭相不反光,局部明暗对比分明,立体感强,放100年也不褪色;而现在的数码冲印成本低,速度快,但长时间保存容易变色,照片表面会发蓝。”
  在采访期间,陆续有顾客带着故人照片上门,有的照片很小,仅仅一寸,朱肇荣问清尺寸要求后,会将照片扫描并放大,打印出来,对照着在炭化纸上进行手绘。“其实说白了就是工笔画法,只不过作画原料是炭精粉。”朱肇荣解释说,如今的美术学院也有工笔课程,但极少有人画工笔人物画,每根头发丝都得一遍遍细细加工。
  由于炭精粉不像水彩颜料那么好上色,朱肇荣在打好草稿后,需要用毛笔蘸取炭精粉,在纸上一遍遍地刷扫,几十分钟后才缓慢勾勒出人物的大致轮廓。
  有人想为几十年前的故人晒相,但现存的照片已经泛黄、残缺,这种情况数码冲印很难办到,但如果是手绘炭相就没问题。朱肇荣说:“我可以根据经验,加上咨询顾客,帮忙补上残缺的部分,最终让顾客觉得非常像,满意为止。”同样的,对没有保存故人照片的后代来说,对朱肇荣详细讲述故人的面貌特征,他也可以通过多次修改,完整呈现出顾客想要的模样,这叫“追像”。
  十五岁就开始独立接单
  朱肇荣是广州本地人,他的相馆是从父亲手里继承的,算起来已经营了七十多年。老一辈手艺人典型的家庭式传承方式有个好处,即能够在实践经验中千锤百炼。从小到大,朱肇荣没有接受过任何美术训练,全凭观察模仿父亲画画的手艺,再慢慢自己摸索。
  新中国成立前,有一些炭相老师傅可以根据旧照片,在纸上打出九宫格,按比例直接下笔画。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晒相技术传入内地,无论顾客拿来的是照片还是胶卷底片,朱肇荣都能直接放大到要求的尺寸,这样对照着画,精确度也能提高不少。
  “从十五岁开始,我就单独接单了。”朱肇荣坦言,那时候会画炭相是一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自己家的招牌在大新路的几家相馆中还算比较响亮,虽是少年工匠,生意也不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一个月工资大概二三十元,一张炭相卖几毛钱,瓷相会贵一点,卖到一两块钱。
  改革开放后,瓷相逐渐变得多彩起来,因此消费对象也不再局限,有人愿意为自己制作精美瓷相留念。但总体来看,无论是瓷相还是炭相,定做的人依然越来越少。朱肇荣无奈地说:“现在需求少了,画炭相专用的炭精粉也变难买了。”
  可惜手艺无人继承
  朱肇荣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广东乡下地区的客人都会闻名来到省城,找到“美的”相馆,要求制作炭相瓷相。那时乡下祖屋、祠堂数量多,照例需要挂祖先像,潮汕地区的客人喜欢16寸的炭相大照片,还有一些梅县地区,茂名、湛江的客人,也有客人是外出经商,回家探亲时经过广州,想着顺便带一两幅炭相回去的。
  随着每年清明节到来,朱肇荣的炭相生意会稍微好转,但暂时繁盛的背后掩盖不了行业的落寞。朱肇荣表示,在数码照的冲击下,炭相已日渐式微,如今来做炭画像的人并不多,年轻人更少,主要还是回头客,有时候整整一个月也没几单生意。
  炭相的实际功能已逐渐减弱,如果将它作为艺术品,能否挽救这种衰颓的局面?朱肇荣表示,起码在广府地区,这个可能性不强。“在广东地区却行不通,本地人几乎都是在老人去世之后才会拿着老人生前的照片来做遗像,这种风俗习惯很难改变。”
  如今,朱肇荣没有再收徒,朱家的手绘炭相手艺面临失传。“有点可惜,但也没办法,传承的事只能顺其自然。现在儿子也在电脑软件方面帮我操作,在保留手绘炭相的同时,尽量减轻工作量。”朱肇荣说。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相 炭画 炭精画 中国炭精画 炭精画像 炭精画教材 炭精画会员证 炭精画官网 
05月04日

退休教师将画作捐给江淮微公益:希望义卖帮助别人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画得还能看吧。”说起自己的画,72岁的周强很谦虚,退休后,他便开始上老年大学,长期画大写意花鸟,现如今对于自己未来的创作,他也有了不同的想法,“以前画的都是山水大写意,画了13年,我现在就想画画我们的老石桥。”当得知江淮微公益长期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平台时,老先生连忙表示要捐两幅画作,“画得不好,可也画了13年了,你们义卖应该能捐些钱。”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绘画教程 炭精画 炭精画官网 
05月04日

曾得名师传画艺,笔底人物栩如生——谈南通画家陈怀玉的两幅人物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擦笔画,也叫炭精画,是民国初年起源于上海的民间绘画艺术。它以炭精粉为基本绘画原料,以毛笔和纸卷自制的“擦笔”、 棉签、橡皮等为绘画工具,在纸或瓷板上绘制黑白图画;要是再辅以水彩颜料,就可以画成彩绘了。擦笔画的题材广泛,不仅可以用来绘制人物肖像,而且可以用来画广告招贴画、山水画、花鸟画等。擦笔画起源于民国初年的郑曼陀(1888~1961)。曼陀原名达,字菊如,由原籍安徽歙县的养父抚养成人。早年曾师从一位王姓民间画师学画人像,后到杭州的二我轩照相馆工作,专门从事人像写真。他把中国传统的人物画技法与西洋画、水彩画技法结合起来,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画法——擦笔水彩法。先用灰黑色炭精粉作明暗层次,再加上水彩画的淡彩,所以他画的时装仕女,面部立体感强,色彩淡雅宜人,肌肤细腻柔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人物画传神与否的关键就在于这“阿堵”中。曼陀深谙这个道理,他创作的人物画尤其在点睛上下工夫。他所画的人物,眉目传情,使观画者与画中人的视线接触时,产生“眼睛能跟人跑”的效果,一时声名鹊起,成为民国时期最杰出的广告、月份牌画家。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04月14日

“炭”字的渊源和本义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炭”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一个字,见于古代字书、后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说文》(大徐本)上说:“炭,烧木余也。”炭就是烧木所余之物,即现在的木炭。《说文》的另一种版本(小徐本)中 则称:“炭,烧木未灰也。”炭就是烧木而未灰化之物,说得更为科学准确。《周礼、月令》上也说:“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即到了秋天,把树木砍伐下来烧 成炭。这句话也是一个佐证。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的第一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明白指出炭是由薪材烧成的。
  我国古代,炭就是木炭,无可置疑。这个字,后来又孳生了很多转义,如“炭,火也”(《玉篇》);“炭,墨也”(《孟子》,公孙丑上,注);汉代还有以炭为姓的人(《西京杂记》)等 等。但最为重要的一个转义是,炭也指煤炭,如《正字通》:“炭、石炭,今西北所烧之煤。”现在日本人仍把煤叫做石炭,发音也和汉语基本相同,这显然是古汉 语的遗迹。自古以来,炭是一个常用的字,出现了很多有关的名词、成语和典故,如“炭妇羞”、“抱炭希凉”、“吞炭为哑”、“握炭流汤”、“生灵涂炭”、 “炭场”、“炭皮”等等。白居易的名作《卖炭翁》,更是家喻户晓,在短短的一百多 字的诗歌中,一共用了七个炭字。炭字出现频率之高,令人惊异。由此可见, 不管是天然的炭,还是人造的炭,在我国一直是用不带石旁的炭来命名的,这种用法,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目前,我国拥有500万职工的煤炭部、一直用这个炭字,用煤炼成的焦,也一直叫“焦炭”,也用这个炭字,绝不加石旁。有的同志认为,带石旁的‘碳’,像石头一样是指天然生成的、从地下开采出来的炭质物质。过去我也相信这一说法。这显然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误解。
  前清光绪二年(1876)在上海开办的格致书院是我国第一所工科大学。该院在成立之初,即创办木刻线装、用文言撰写的《格致汇编》月刊。该刊四年后停刊,停刊八年之后又复刊,改为季刊。这恐怕是我国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最早的一份期刊。《格致汇编》第四卷第十一期(光绪七年、1881)、第一及第二页上,在连载的《格致释器》栏内,有几段关于炭素材料的记载,并附图多幅,现摘录一段如下:
  “作锅代炭,一种为镕化物质之用:作锅之料,以木炭细粉十分,米粉半分,水八分,先将米粉在水内沸之成浆,次加炭粉成膏。二种为矿内提出金、银、铅等用锅料,以木炭细粉九分,水略八分,次加硼砂与钠养炭养二化之,再加米粉成浆,后添炭粉成膏。造锅法,以模压成之。”
  上文中所说的“锅”即现在的炭质坩锅,“钠养炭养二”即碳酸钠。同一页上还附有“炭锅”和压制炭锅的模型的图(原文七O九图及七O六图),另外在有一幅图(七一一图),图形为一空心的厚壁圆柱,正文中对这一图的说明为:“为作圆柱形炭块之模,以黄杨木为之。”
  原文对七O九图的说明为:“为吹火筒工内,化分求数所需之小炭锅”。此处“吹火筒工”即现在的炉前化验工,“化分求数”即现在的定量化学分析。在以上所引文字中出现的“木炭”、“炭粉”、“炭锅”、“炭块”等,正是现在一部分炭素材料的原始刍形。值得注意、所有炭字都没有加石旁。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肯定地说:从古自今,直到带石旁的“碳”出现之前,我国一直用不带石旁的“炭”来作为炭素材料的名称。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
04月13日

他们眼中的清明:缅怀 尊重 生命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这座一江两岸的城市拥有672375人,生生死死逐日上演。跨江大桥之上散落在地的破旧摩托车,北江边上偶尔被人发现的浮尸,医院内走向生命终点的病人。据统计,清城区2015年死亡3829人,平均每天火化遗体11具,多时接近20具。

画遗像的姐妹:24年画像一万多幅
  南门街巷子内,挂着写有“画像”二字的炭画,这是谭小琼的档口。谭小琼和她的双胞胎妹妹在此摆摊24年,这些年来,每人每年约画300幅画像,共画像7200幅,两人共画11400多幅,其中遗像占据80%。
  她们离悲伤很近,重现逝去之人的容颜,留住在世之人的回忆。
  来画像的多数为老人
  上个月中旬,一位身材高大、打扮得体、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四川老人来清远参加婚宴,闲逛时看到“画像”的档口,便想着给他的父母画张像。因为老人要赶路,凭着一张年代久远的大合照,姐妹俩合力,花了一天,把两个老人的合照画完。经过几次修改,老人把照片发给身在海南的侄子,确认“神似”后,又让她多画一张,给侄子寄去。
  父母的形象重现,老人很是感激。末了,还请谭小琼吃饭。这令她印象深刻:这是第一个请她吃饭的顾客。
  像四川老人一样,为父母“补张照片”的老人不在少数,“算是一种心理安慰,寻求心灵的慰藉。”
  来让她们画像最多的还是老人。也有老人特意在画像后面加句留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人感叹,年轻时打拼没有报答父母,只能现在缅怀一下。
  也有凭借后代模样为亲人画像。中年男人要为抗日烈士的爷爷画相,家中只有他最像爷爷,于是将自己照片作为参考。
  “有不少老人没有照片,或照片掉色、模糊不清。只能靠他们的孩子描述,或者找到最像他的人照片参考。”潭小琼说,只能从描述中理解,也要多番拼凑、修改。
  见证那些生与死的故事
  画像本是谭小琼父亲的爱好,长大后跟随父亲学习,成为姐妹俩的谋生之道。20多年来,帮各种人画像,也留住过一场场生命的记忆。
  一名70多岁的妇女,拿着老公年轻时的照片,请求画合影。谭小琼便把妇女处理得年轻一些,画中男人画得年长一些。对于要画合影的,谭小琼还是会多嘴提醒一句,“还是建议在生的和过世的分开画再拼在一起,或者再画一张单人照。”
  画遗像的除了老人,还有意外死亡的小孩子。谭小琼说,最小画过7岁的小孩,这样年轻的孩子有三个。一个是车祸死亡、两个是溺死的,照片多由帮忙处理后事的亲友带来,只有这样身份的人过来,跟谭小琼聊上两句,她才会知道背后的故事。
  她也极少过问像中之人的事情。“不问死亡,不问缘由,只管画画。”有一些顾客看到画照片流眼泪,遇到一些心情特别沉重的顾客,更是不敢多言。
  曾经遇到过伤心至极的老妇来给两个儿子画像,谭小琼只开口问了一句“这是你的儿子吗?”老妇便大哭起来。不会安慰人的谭小琼手足无措,幸亏旁人不停安慰,她才得知老人的两个儿子,一个尚未结婚,一个儿子6岁,或因病、意外而去世,老人独自一人带着孙子过活。
  年轻人找“代笔”
  也有60多岁两夫妻为自己准备遗像,她也不问原因。大多数人提的要求是画得慈祥、包容一些。如果露齿严重的、皱纹多,还会美化修饰一下。遇到赶时间的,两姐妹合力,快的话两个小时就可以完工一幅。
  除了老人、名人,谭小琼画的还有一些娱乐明星。一些学美术的小男生,想送给自己喜欢的女生,功力不够,就来找到谭小琼“代笔”,还嘱咐“不要画得像遗照哦。”所以她的手机上保存着画过的TFBOY、花千骨的画像,还有年轻小女孩的画像,画完,便给小男生寄过去。
  虽然现在的影印技术已经很先进,但谭小琼认为,炭画这样的民间艺术更具有艺术感和时代感。她说,炭画最大的优点是长时间不褪色,保管得好越放越好看。“炭画保存时间长,人工操作,比起冲印技术,无论是成像还是保存都更胜一筹。”
  “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放炭相在家里,一般放在祠堂或旧房子。”因此生意比以前差了些。谭小琼回忆道,八十年代时,南门街不少人作画,形成“三足鼎立”的画面。而如今只剩下她和妹妹在作画了。
  面对生老病死的众多“人像”,看到年轻人的遗像她也会感到惋惜,谭小琼感悟:人是按一个个算的,并不是按年轻算的,身体健康就最重要。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清明节 炭精画 画像 炭画 中国炭精画学校 炭精画官网 

 

炭精画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