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桌标下载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admin
01月02日

炭精画是奢侈品吗?


分类:问学堂 | 超过 人围观

炭精画,历史悠久,并非只为故去的老人而绘制“寿相”,事实上,在影像技术尚不发达时,炭精画曾为很多年轻姑娘所追捧,是那个时代的时髦东西。如不受潮,没虫蛀,炭相可保存100年不褪色。
  
  辛亥革命之前,留洋学生学习西洋画的技法,在广州开“写真馆”,用炭精粉画画,绘制一张逼真的肖像画往往要一两百两银子,是真正的奢侈品。据说康有为、张之洞等近代名人都曾在西关制作过炭精画像。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奢侈品 
01月02日

陈瑞林:雅与俗的互动与提升


分类:学友园 | 超过 人围观

以往研究西画传入中国的历史,多注意上海这样的内地城市,南国的广东往往被轻视和忽略,其实西画最早从广东口岸传入并且得到广泛传播。从16世纪开始,西方人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绘画。通过绘画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与此同时西方人也通过描绘中国风土人情的绘画了解中国。到18-19世纪时,以广州为中心,粤港澳地区形成了颇为可观的艺术品市场,众多来自民间的画师绘制外销画,赚取丰厚的利润。
  
  外销画家通过向来到中国的西方画家学习,通过临摹西洋图片,掌握西方绘画写实技法,以油画为主体的西方绘画在中国落地生根。18世纪中期,照相术传入中国,简便快捷真实生动的照相取代绘画,外销画市场逐渐衰落。一些画家转而模仿照相,摸索出一种“擦炭相”的画法,用“西法”来“写像”,作品也由外销转向以满足内需为主。不少画家在广州开设画馆,招收生徒,传授“擦炭相”的画法,一时形成风气。广州作为现代城市为西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业美术日益兴盛。西方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与西画结合在一起,为工商业服务。描绘时装仕女的“月份牌”广告画受到民众的欢迎,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的销售。
  
  城市文化是市民的文化,大众美术是通俗的美术,站在精英的立场来看,商业性强烈的外销画、“擦炭相”、月份牌画,当然算不上真正的西画,甚至连“艺术”都不够格。然而正是这些“不够格”的西画,使民众认识、接受和喜爱与本土传统绘画不同的外来艺术,构成了西画在中国兴起和发展的氛围和基础。到20世纪前期,不少留学海外学成归国的中国美术家不满当时大众美术流行的状况,要求提升西画的艺术品位。1921年10月,一批在海外接受了正规美术教育的画家在广州结成西洋美术团体“赤社”,举办了第一回美术展览,这是广东地区首次举办“纯粹的西洋画展览会”,标志广东的西画由低俗进入了高雅的境地,造成了广东现代美术发展的新风气。
  
  由底层到上层,由大众到精英,由俗入雅,恐怕是艺术、包括西画发展的规律。雅与俗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它们之间存在的只是流动的边界。没有那些“低俗”的外销画、“擦炭相”、月份牌画形成的氛围、打下的基础,高雅、纯正的西画恐怕难以实现。回望历史,我们肯定“赤社”美术家“阳春白雪”的艺术,也大可不必否定外销画、“擦炭相”、月份牌画这些“下里巴人”的低俗艺术。要说社会影响的广大,“阳春白雪”和者往往只有数十人,“下里巴人”和者却有数百、数千人,低俗远远超过了高雅。
  
  今天的中国,市场经济、商业繁荣、城市文化使大众通俗艺术大行其道,高雅艺术被边缘化,变成了小部分人自娱自乐的东西,变成了大众难以了解和接受的看不懂、也就懒得去看的东西。如此下来,恶性循环,高雅艺术越来越低迷和萎缩,通俗艺术越来越恶俗和腐败。长此以往,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玉石皆焚”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如何认识雅和俗并非绝然对立,如何推动雅俗互动,由俗入雅,使雅的艺术普及到民众生活当中去,使那些粗糙的、缺乏品格的、娱乐泡沫的通俗艺术提升到精美的、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经典永恒的高雅艺术,这是拨开历史尘雾将“赤社”艺术显现出来的同时,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对的现实问题。

已有 1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陈瑞林画论 
01月02日

《广州日报》:炭相绘出百年不褪色记忆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广州日报(记者 黄蓉芳)“这张是孙中山……这张是齐白石,他的每一根须发,都是我利用碳粉‘留白’和‘镂空’的技法‘画’出来的……”一个雨骤如注的秋日午后,一个老人,站在广州珠光路仓前直街街口的绿色雨棚下,把一张张画像举在脸前,一一指认。
  
  老人叫邓根国,今年65岁,是个10岁即入行的炭相画师。
  
  神奇炭相:
  
  久不褪色的“照片”
  
  邓根国说,炭画跟其他画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所用的工具:炭精粉。用炭精粉作画,保存时间长,“放100年都不会褪色”。而炭相,最注重对人物的临摹,力求与照片一模一样,可以说是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完美结合。
  
  邓根国坚持要把自己的炭相跟街头画像区别开来。他说,街头画像只能叫写生,而且是用线条表现的,而炭相是用色块表现的,精雕细琢,费时更多。邓根国说,他画一张12吋的炭相,需要八九个小时。而画一张1。2米的全身相更是需要几天时间。
  
  炭相世家:
  
  父亲画脸他绘衣
  
  邓根国关于炭相最华丽的记忆,是他10岁时父亲在沙河开的一间炭相店。“那时沙河驻有部队。部队里许多军官是外省人,他们都喜欢画炭相寄回家。”因为生意兴隆,小小的邓根国便和父亲“流水作业”。父亲画难度高的头部和脸部,他画衣服。
  
  跟当时的摄影技术相比,炭相永不褪色的承诺,令年轻的军官和军官太太们青睐有加。军官们拿着头戴风雪绒帽、肩上有军衔的照片,让邓根国的父亲画下来,寄给远方的亲人;爱美的军官太太们也纷纷前来,甚至还希望画师把自己画得更美些。邓根国和父亲于是就给她们的照片加一些彩色,尽管彩色相对容易褪色。
  
  辉煌年代:
  
  客从国外来求画
  
  邓根国曾在高第街对面的巷口有一个自己的店铺。那是1963年的事情。“当时每个月画炭相收入至少有30元。而当年广州的一级技工也就只有30元一个月呢!”
  
  1982年,邓根国在珠光路仓前直街街口重新画起了炭相,一画就是27年。“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画炭画的最多。除了广州本地人,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还有在美加、欧洲、日本的华侨,都经常有人来找我画。那时候,我基本上会一天画两幅。”
  
  日渐沉寂:
  
  月赚百元喝早茶
  
  邓根国说,他给相熟的老街坊都是最优惠的价格:8吋100元;12吋130元;14吋150元,画12吋的客人最多。
  
  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邓根国的炭相摊位前逐年冷落起来。“以前我是每天画两幅,现在我是一个月画两幅。”尽管客人少了,但邓根国仍然每天在茶楼喝了茶后,都会回来坚守他的摊位。“每个月赚个两三百元,正好够我每天喝茶,这样也不错。”他乐呵呵地笑着。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擦笔炭精画法 杨君明炭精画技法 
12月30日

炭精画教材有吗?


分类:问学堂 | 超过 人围观

您知道吗?中国炭精画艺术,起源于1896年的上海,又名“炭精画”“炭画”,属于民间美术。采用炭精粉为颜料,与西方素描相结合,使用毛笔蘸粉单色干擦。崇尚写实,细腻动人,比照片还好看,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绘制巨幅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还具有画像的实用性,广泛受到祖国各地及海外朋友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


为推广炭精画这门美术,继上海联盟书店出版社于1951年出版发行实用美术丛书《炭精绘像讲话》以来,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先生在编著炭精画培训内部教材,后来各地相继发行多种炭精画培训讲义与资料,以满足炭精画爱好者不同的学习需求。从师杨君明先生的学员,有年迈古稀的老同志,也有刚入学堂的小学生,特别是各地青年美术爱好者们,学会画像,开店创业,踏上致富之路……为满足更多绘画爱好者,中国炭精画世界(CCPW)组织编写《中国炭精画技法》,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中国炭精画技法》不仅适合初学,反复习练,而且常用常新,促进创作,突出了“以画养画”;被誉为“炭友掌中宝”。该教材被定为中国炭精画世界(CCPW)官方教材,独家为各地炭友提供服务。另外,中国炭精画世界(CCPW)收藏有各地炭精画教材,可满足炭友学习与交流。

已有 5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培训教材 炭精画教材 炭画教材 炭精人物画教材 
12月30日

《海南特区报》:三代人传承炭精粉画艺术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海南特区报 (记者 刘毅)一幅“刘德华”的画像常常令路过海口市新华北路的人们驻足观看,这是一幅用炭精粉绘制的画像,如果不仔细看的话,人们会以为它是一幅黑白照片,因为它太逼真了。这幅作品的主人就是家住新华北路60号的叶保龙。昨日,这个炭精粉画世家的第二代传人韩翠琼和第三代传人叶保龙接受了海南特区报记者的采访。
  
  这个炭精粉画世家的“笔祖”是韩冠平先生,韩冠平老家在文昌锦山,自幼喜欢绘画,20岁时来到海口市工艺美术社打工。美术社里师傅的画艺让他钦佩不已,他边打杂边用心学习,数年之后,画艺突飞猛进,尤其擅长炭精粉画艺术。一些外地游客和外国朋友看了他画的惟妙惟肖的齐白石等人物头像,大为惊叹。韩冠平的女儿韩翠琼高中毕业后就师从父亲学习炭画,多年来,她勤学苦练,努力钻研,绘画水平不断提高,附近许多居民对韩翠琼画艺的评价是“画艺超群”,“画相逼真”。
  
  韩翠琼的儿子叶保龙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仅28岁的他作为第三代传人,在继承了前两代人“九宫格画法”和“放大尺画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技法——“克隆画法”。“他比我画得更好,更快了。”韩翠琼笑着说。
  
  “我们的绘画技法不会外传。”叶保龙说。他表示,如果有人想跟我们学习炭精粉画,我们也愿意传授;但是,我们只会传授这种画艺的一般画法和相关理论,“至于我们家独特的绘画技法,我们是不愿意传给外人的。”叶保龙说。
  
  当记者问他们愿不愿意将这种绘画技法继续传承下去时,韩翠琼表示,“走一步,算一步,跟着时代走吧。”他们说,他们并不是靠炭精粉画艺术生存,而是将绘画作为家族的一项传统,他们希望这种绘画技法能够传承下去,但是又不希望后代以绘画为生。“单靠绘画为生,生活会很艰难的。”叶保龙说。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海南特区报 炭精粉画艺术 
12月30日

中国炭精画世界毕节俱乐部


分类:俱乐部 | 超过 人围观

中国炭精画世界毕节俱乐部欢迎你!
  
  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炭精画官方QQ交流群(腾讯QQ群号:330233164),欢迎热爱炭精画艺术的朋友踊跃加入!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QQ交流群!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长期选拔地区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证书,并为主任发放工作经费,辅导主任在贵地开拓炭精画市场。
  
  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世界毕节俱乐部!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中国炭精画 毕节炭精画 贵阳炭精画培训 
12月26日

杨太守:“炭精画”和“月份牌年画”


分类:学友园 | 超过 人围观

很少人知道“月份牌年画”,更没有多少人知道“月份牌年画”是“炭精画”的雏形。
  
  “月份牌年画”,最早出现于清代光绪年间,画面上附有十二个月年历及节令表,题材上多以美女或中国古代故事为主要形象,并画上其商品或商号,采用中国百姓所喜爱的传统年画形式,在年终岁尾的时候随商品赠送客户,它既能美化家庭,又可以欣赏,并有其日历的使用价值。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商号也借此推销了商品。这就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商品海报。
  
  中国民间素有过年时张贴年画以祈佑福的习俗,附印二十四节气历表以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木版年画通常会在老百姓家里一年一换。正是这种持久的视觉样式,为商品的推广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宣传机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里,“月份牌年画”是随商品免费赠送的。
  
  与传统木版年画相比,“月份牌年画”通常有三个特点:一、配有中西对照历表,这是后者对前者的保留与发展;二、令人愉悦的审美功能,这是后者对前者的超越,采用新式石印或胶印技术,丰满逼真的彩图总是比单线平涂的版画更为生动感人;三、商品广告,这是后者对前者的补充,也是它生存的动力与依据。随着商品经济在全国范围的渗透,“月份牌年画”也在大江南北迅速普及,约在20年代以后取得年画市场的绝对优势,与此同时,历表淡出,审美与广告功能进一步彰显,而称呼则沿用下来。
  
  典型的月份牌表现手法是一种基于西洋擦笔素描加水彩的混合画法,画家在确定人物轮廓后,先以扎住大部分笔毫的毛笔蘸些许炭精粉擦出淡淡的体积感,然后罩以透明的水彩色,使之产生丰润明净的肌肤效果与几可乱真的衣饰质感。1914年,这种擦笔水彩由来沪发展的安徽画家郑曼陀率先采用后,以类似于平光照片“甜、糯、嗲、嫩”的特色迅速取代勾线设色的旧法而成为月份牌画法的主流,深受读者的欢迎。
  
  “月份牌年画”的题材并不广泛,主要有仕女、娃娃、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名胜古迹五类,而以时装、古装仕女与娃娃为大宗,尽管也出现过一些反映汽车、飞机等时事新知的作品,但基本上没有男士的位置。“月份版年画”的用纸有卡纸与铜版纸两种,早期多用尺幅较小的硬卡纸印刷,将历表印在背面,大尺幅的铜版纸成为主流以后,有的又在上端包压金属薄皮,以利张挂,而硬卡纸则以日历板的形式继续流行,80年代还时有所见。月份牌的人物配景主要采用干画法,直接用水彩色画出,色调明丽,透视准确,具有较强的真实感。月份牌画面周边通常画有图案式的边框,或繁或简,印有广告文字或厂商名称。处于画面一隅的商品图像往往画得小而精致,质感强烈,耐人品味,是月份牌的“画眼”所在和真正的主角。这些商品大多为香烟,也有火油、肥皂、蚊香、布料、化妆品等日用百货以及酒类、药品甚至肥田粉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作为“月份牌年画”发源地与主要产地,上海曾聚集了一大批月份牌的职业画家,除郑曼陀外,知名的还有周慕桥、徐咏青、丁云先、周柏生、倪耕野、梁鼎铭、杭稚英、金梅生、金雪尘、李慕白等等,他们或受雇于中外厂商,或自营画室,以画件为厂商服务并培训学徒,都有大量作品行世。重视月份牌宣传功能的中外厂商则首推英美烟公司、南洋兄弟烟公司,商务印书馆、信谊制药厂等也曾专设广告部,为不同门类的商品绘制形形色色的月份牌。
  
  进入5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的实施,月份牌在商品宣传方面的功能迅速消失,而审美功能却因群众的喜闻乐见与政府的扶持提倡而保留下来。在新月份牌年画在题材与技法上获得了长足进步,演进成一种纯粹的年画艺术画种,一些优秀作品甚至累计印数达到数百万张。
  
  后来,贵州毕节炭精画学校杨君明先生在汲取“月份牌年画”技法的基础上,创造性研发了“炭精画技法”,不仅创作题材丰富多彩,而且在技法表现上也有较大的突破。文学教育工作者、中国第一文学教育门户秋千网总编辑、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张智华老师称杨君明先生是“中国炭精画第一人”。早年的“月份牌画”,可以说是炭精画的雏形,杨君明先生继承了“月份牌年画”。“月份牌年画”正以“炭精画”的名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月份牌年画”正渐渐淡去,“炭精画”取代代之,也正日渐形成一种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画种,受到各地人民和收藏家的喜爱。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杨太守炭精画 月份牌年画研究 
12月26日

刘锡诚:中国年画中的文化象征


分类:学友园 | 超过 人围观

农历春节对于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最为热闹的一个传统大节。一进入腊月那股热闹劲儿就开始了。在农村,家家户户开始推米磨面,女人们忙着制备各种应时的节日食品;爷儿们领着小孩子赶集上店,去买灶马、年画、门神和孩子们喜欢的玩意儿。熙熙攘攘、推推搡搡的集市上,大批出都是卖年画的地摊和卖儿童玩意儿的货郎担儿,一条向来寂寞的小街,给点缀得花花绿绿,从来也没有过的美丽、热闹。腊月二十三,灶王上了天,旧年就结束了,就该打扫屋子、写对子(春联)、贴年画,迎接新年了。
  
  绘制年画的风俗大概可以追溯到相当古老的年代,而“年画”这个名称的出现却是晚近的事。据研究年画的专家王树村先生考证,大约在清道光年间李光庭撰《乡言解颐》这本书里第一次出现。[1]从年画的社会功能来看,年画大致可分为信仰的和艺术的两种。所谓信仰的,如灶头画、财神轴子和印着某种神像的纸马等,是为了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对灶神和财神等神灵的信仰的需要,而粘贴或悬挂在灶头和中堂等固定部位的,有的还伴随着一定的祭祀仪式;所谓艺术的,大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喜庆的心理需求和艺术的欣赏需求,烘托节日的欢乐气氛的,这种年画一般没有什么仪式相伴,只是为了娱人的,或由原来既娱神又娱人演变为娱人的。从其表现手段或思维方式来看,年画又有象征的和写实的两种。年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象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在早期的年画里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在其发展途程中,逐渐让位给写实的方法;但这不等于说,象征的作品已经不存在了,象征的手法已经不重要了。象征仍然是年画(特别是那些世俗生活题材的年画)的一个不应忽视的领域。因此,对一些年画中的象征隐义作民俗学的破译或解读,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工作。
  
  画虎于门和神荼郁垒
  
  门神画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年画中的最早的一种。最早的门神画不是画在或印在纸上的(因为纸的出现是比较晚近的事情,而且纸质的年画被一年一度地贴上又撕去,难于保存下来),而是刻绘在石头上的。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的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中,其棺一端绘有窗户,两侧绘门,门两旁绘有守卫的神兽武士,被认为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门神画。神兽武士是什么神或人,现在还无从确指,也许是某一种早已消逝了的曾国的图腾信仰或某一种能够护卫主人安全的虚构神兽。
  
  《周礼•春官》记载了门上画虎的习俗。注曰:“虎门,路寝门也。王日视朝于路寝,门外画虎焉,以明猛于守,宜也。”路寝——周王办理朝政的处所的门上画着一只老虎,取意于虎能以其凶猛而担任守卫的角色。这种风俗一直到汉唐以至现代依然流传于民间。
  
  应劭在《风俗通义•祀典》里也说到“画虎于门”的习俗,并解释了在门上画虎的含义:“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嗤食鬼魅。今人卒得恶悟(病),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汉旧仪》里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论是取意于虎的执搏挫锐,还是取意于虎的嗤食鬼魅,总之,虎是被作为一种辟恶退鬼的象征而画在门上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续集•贬误》里记述唐代习俗说:“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上渐+下耳)字,谓阴刀鬼名,可息疟疠也。”门上所画之虎头的象征意义,虽然大而言之是为了逐鬼驱疫,但又似乎略有变化。现代以来,福建泉州一带的门画中还有画虎的品种。慧琳《音义》引述了上述习俗的记载,并加以引申和评论,讲得颇为入理和得当:“于是黄帝作礼欧之,立桃人于门户,画荼与郁垒与虎以象之。今俗法每以腊冬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像虎眼以祛不祥。”[2]荼与郁垒画于门上,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关键在一个“象”字。这个“象”就是“象征”。农村里过年的时候,大门外面两边各插一炷香或各挂一个纸糊的灯笼,城市人家门外两边各悬一个大红灯笼,不正是上面所说的那一对虎眼的遗绪和演化吗?
  
  与画虎于门的同时,门画上出现了神话中的人物神荼和郁垒。关于这两个人物,最早见于古本《山海经》:“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以御凶。”所谓神荼与郁垒者,是东海中的神山度朔山上的两个鬼。他们的任务是把守东北鬼门。那山上有一株枝叶屈曲三千里的盘桃树。如遇鬼魅前来,他们便用苇索将其缚住,用桃弓射他们,并拿他们喂虎,诸鬼无不畏惧他们二位。人们把度朔山(也称桃都山)的神话里的神荼、郁垒,画到了门上,适应了人们求平安吉祥的心理,所以能一代代地流传下来。实际上,神荼和郁垒不过是一种象征的符号而已。事实上,越到后来门画上的人物越是世俗化,秦琼(叔宝)与尉迟恭(敬德)也好,赵公明与燃灯道人、孙膑与庞涓也好,都是意义相同的一种象征符号,他们只是适应人们的心理需要而存在,尽管有的地方(如湘西一些地方)贴门神的时间是有讲究的,而且家人都要到场,然而没有什么祭祀礼敬的仪式了。
  
  从麒麟送子到连生贵子
  
  乞望多子多福、家族绵长、种族繁衍,是中国年画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题材。围绕着这一题材,老百姓创造了许多隐喻性特别强的象征形象和画面。这些象征的形象和画面所暗示的真实内容即意指,是只有中国人和懂得中国人的民俗文化传统的人,才能意会和理解的。《麒麟送子》、《莲花童子》、《连生贵子》、《天仙送子》、《五子登科》、《五子夺魁》、《瓜蝶连绵》、《榴开百子》、《兰房生贵子桂阁产麒麟》、《百子图》、《百子全图》等等,不一而足,简直形成了中国年画中的一个独立的家族。
  
  在这些由不同画面组成的民间绘画中,隐埋着一个共同的象征意蕴:对生殖力的追求和对生命的赞美。这是中国人古来就深信不移的一种牢固观念。对于不了解中国人的民俗生活和民族心理的人来说,画面上的那些孤立的形象,也许是不可索解的,但只要了解了中国人的民俗生活和民族心理,把那些各自孤立的形象联结起来,则可破译其深邃的象征语义。美国人类学大师弗兰兹.博厄斯说过:“对各个大陆上的装饰艺术的广泛研究证明,装饰艺术在所有地区都与某种象征意义相关联。据我们所知,原始部落的人几乎都能对所使用的图案做出某种解释。在某种情况下,其象征意义可能非常不明显,但一般说来,这种象征意义是很强烈的。”[3]1942年7月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在北京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展出了该所搜集的门神画和财神画,并出版了一本同名的书。主持人法国汉学家杜伯秋先生,仅从对这两种题材的年画的比较分析中就抽提出了34个以祈福为意旨的象征器物,而其中涉及到人类生育和子孙繁衍的就有石榴、金瓜、荷、笙、莲、蝶、伞、扇、麒麟等九个。如果把有关长寿的象征也算在内的话,那就更多了。
  
  《麒麟送子》年画有简繁两种形式。繁的形式是:(1)以童子为中心,童子戴着长命锁,手中持莲花或抱笙;(2)童子骑在麒麟上,麒麟的角上挂一本书;(3)在童子的背后有一群仕女护送,仕女或打伞(华盖),或执扇(障尘)。简的形式是:只画童子麒麟以及手中持莲花。麒麟被认为是仁兽、瑞兽。宋吴淑《事类赋注•兽部•麟》:“夸胎破卵则不至,视明礼修而必臻。”也就是《春秋·感精符》里所说的:“王者不夸胎,不破卵,则麟出于郊。”麒麟的仁兽性质是讖纬家所赋予,为儒家所接受和加强,又经过佛教的“生化儿”观念的影响,才把麒麟与送子(生育)联结起来。[4]这样一个仁德皆备的神兽送子,当然是合乎天意的,因而在民间能长盛不衰。而且童子手中的“莲花”与“连”谐音,隐示着“连生贵子”的生育观;童子手中的“笙”,与“连生贵子”中的“生”字和“连升三级”中的“升”字谐音,因而“笙”就成了生育的象征;麒麟独角上挂着的书,是杂宝,是吉祥之物,也是一路荣华、步步升高的象征。出现在画面上的这许多互无联系的事物加在一起,经过隐喻、联想、谐音等手段,观者所得到的是象征所暗指的意象:多子多福,子孙繁盛。
  
  鱼与“连年有余”
  
  在一些质朴简单的年画中,各种形态的鱼是屡见不鲜的艺术形象。一个胖娃娃抱着一只大鲤鱼,利用谐音,构成《年(连)年有余(鱼)》的画面(山东潍县);由双鲤鱼、玉磬、蝴蝶、蝙蝠等结构而成为一幅《吉庆(磬)有余(鱼)》(福建泉州);一个胖娃娃和金鱼、莲花画在一起,构成《金玉(鱼)满堂》(山东潍县,毛方子)。还有其它的以人物为主角,以鱼(有的是双鱼)为配角的年画,如《灶神纸马》(江苏宝应)、《鱼乐图》(陕西凤翔)等。在这如许的年画中,鱼是男子的隐语,鱼与其他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鱼与莲花(女子的隐语),就构成了一种特定的象征意象--男欢女爱和生殖繁衍。
  
  鱼作为男欢女爱和生殖繁衍的象征意象,其来源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观念。
  
  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以及汉水南郑等仰韶文化遗址,都发现了画有“人面鱼纹”的彩陶。有民俗学者认为,彩陶上的“人面鱼纹”告诉我们,这种把人与鱼两者重叠起来的艺术结构,是原始时代把鱼作为图腾留在物质文化上的遗迹。[5]而同一时期,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绘蒜头壶上的“水鸟啄鱼纹”,和河南临汝阎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其中的鱼纹似乎就超出了图腾的范围,不是用图腾理论所能解释得了的。其中鱼的形象具有何种含义,是我们了解后来的鱼形象的重要参照。考古学界对此曾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对于鸟和鱼在这两幅原始图画中的出现,大都认为是阴阳观念的具像化。这种认识显然没有揭示出鸟鱼图的原始含义。
  
  闻一多先生在其著名论文《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和《说鱼》中论述说,鱼在中国古代诗歌和故事、巫词和民俗中,是生殖的象征。《诗经••齐风•敝笱》说:“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正,其从如云。”“敝笱”象征没有节操的女性,唯唯然自由进出的各色鱼类,象征她所接触的众男子。他说:“为什么用鱼来象征配偶呢?这除了它的蕃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在原始人类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这在我国古代的礼俗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不必赘述。种族的蕃殖既如此被重视,而鱼是蕃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男女青年间,若称其对方为鱼,那就等于说:‘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6]闻先生的这一论断,几十年来为学术界的首肯。
  
  后世的年画中,鱼的形象也如古代诗歌、故事、巫词和民俗中一样,是男性的隐语。汉代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多么像年画中的场面呵!“鱼儿钻莲”的题材,不仅年画中有,剪纸、民间图案中也有。鱼象征男,莲象征女,说鱼与莲戏,无异于说男与女戏。闻一多引用郑众解《左传》的话“鱼……方羊游戏,喻卫侯淫纵”来作证,说明鱼与莲花连在一起,是男欢女爱的象征。《吉庆有余》里的“双鲤鱼”,同样也可与汉代佚名律诗《饮马长城窟行》里的词句相对照。“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鲤鱼指书函,而书函刻成鱼的形状,因而鲤鱼成了爱情的象征。年画《吉庆有余》里的双鲤鱼,其隐义也是同样的。民间的画家和民间的诗人一样,他们的作品里所体现出来的鱼的形象,是在下层文化中积淀起来的对生殖力的崇拜和对子孙繁盛的渴望。村夫野夫、怨妇怨女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这类题材的年画和其他民间艺术的象征含义的理解,却不一定比饱学之士们差到哪儿去,也许还更高一畴呢。
  
  老鼠嫁女:送灾纳吉
  
  《老鼠嫁女》年画是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普遍受到人们欢迎的一个题材。故事说的是老鼠妈妈和老鼠爸爸有一个漂亮的鼠女儿,他们想给鼠女儿找一个最有权势的女婿。他们找了太阳。太阳说:我不是最有权势的,一片云就把我遮住了。接着他们去找了云、风和墙,他们都说自己不是最有权势的。墙说,老鼠可以在我身上打洞,老鼠是最有权势的。可是老鼠敌不过猫,因此鼠夫妇决定把女儿嫁给猫。猫痛快地答应了。于是,大办嫁妆,择吉过门。一群老鼠抬着新娘,吹吹打打,象人类的婚嫁一样。到了猫家,新娘的命运会怎样呢?
  
  这一题材的年画,在天津的杨柳青,山东的潍县和高密,苏州的桃花坞,四川的绵竹等几乎所有著名的年画产地,以及山西、陕西、福建、广东、湖南、河北等省,都有《老鼠嫁女》年画和剪纸出品和流传。从年画的结构来看,是把老鼠出嫁的队列容纳在一个画面中,长长的送亲队列或用线条分割,或以鼠辈之不同走向迂回成一个之字形的连续画面,狸猫在画面中占突出位置。
  
  有人认为《老鼠嫁女》年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再现,是一幅对以猫为代表的强权政治的社会讽刺画。作这样的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我又觉得,只作这样的社会学的理解,似乎是过于狭窄了。其实这幅年画的象征含义是多层的,还应该着力往深处加以挖掘。
  
  其一,根据我国古代十二生肖的观念,鼠被尊为子神,是万物滋生、子孙昌盛的象征。《史记•律书》:“子者,滋也,万物滋于下也。”《白虎通•爵》:“子,孳也,孳孳无已也。”《说文•子部》:“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段注:“子本阳气动,万物滋之称,万物莫灵于人,故因假借以为人之称。象物滋生之形,亦象人首与手足之形也。”可见,子为万物滋生萌发的象征,而万物之中又以人为首,子又喻人之繁衍,就是不言而喻的了。从这个意义上来深究一下,老鼠是一种有着特殊生殖力,繁殖很快的动物,老鼠嫁女或鼠纳妇,其隐义无疑都应该是人丁兴旺、万物滋生的象征。这一题材的年画常被用于民间的婚典之中,作为对婚姻和子嗣的祝贺,也是一个很好的旁证。
  
  其二,《老鼠嫁女》年画又寓有送灾除秽的象征含义。老鼠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害兽。那只处于画面中的突出地位,体躯比鼠大四五倍的狸猫,以及这只巨猫嘴里叼着、爪里攫着的老鼠,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预示给人们,鼠新娘和鼠族的命运是多么地悲凉,另一方面又告诉人们,那些高高兴兴嫁女的老鼠,到头来不免遭到被猫吃掉的下场。《白虎通》:“嫁者……自家而出谓之嫁。”把老鼠这种害人之兽,用出嫁的方式送出家门,不正是一种送灾除祟的象征吗?
  
  在同一个画面上所暗寓着的两种看来截然矛盾的象征,恰恰是深厚而神秘的民俗生活所造就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大江南北,不同社区的居民,几乎没有例外地都讨厌老鼠的胆大妄为的破坏性,但也常常听说有老鼠精的存在(至少我小的时候在家乡山东昌乐就常常听说),而且谁家也不敢惹它,害怕惹了它会带来灾祸和厄运。相反,家家还要敬奉它,把家里有老鼠的存在,看作是丰收的一种表现。俗话说:“穷得连耗子都没有!”意思是说,穷得颗粒无收,老鼠也就不来了。因此对老鼠还表示出一种敬奉。特别是到了老鼠节的时候,更是敬之如神。老鼠节各地日期不同,从腊月二十三起,直到二月初二。鲁迅说他的家乡绍兴是正月十四,过了老鼠节就是灯节,过了灯节,年就过完了。可以看出,各地的老鼠节都是在阳气萌动的立春前后。像对待其它一切灾害祸祟一样,老百姓一般是先敬它,后送它,但决不得罪它。年画《老鼠嫁女》里两种矛盾的象征所反映的,恰恰就是中国老百姓的这种心理。
  
  且看村翁壁上图
  
  农历乙亥年的立春,在春节之后五天,即公历的二月四日。立春节气,标志着冬去春来,一个人们期待的万物萌动、充满生机的季节终于来临了。这个节气的民间风俗是异常丰富的,也最具文化象征意义。流行于世的《春牛图》把这些有趣的风俗概括在一个画面上,值得细细玩味。
  
  年画《春牛图》有不同的版本,其寓意自然是不同的。一种常见的年画,画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画着一只神牛,背上驮着一只聚宝盆,聚宝盆里栽种着青枝绿叶的钱树,两边引来了凤凰,旁边有一个农夫用鞭子赶着这头看来并不十分温顺的神牛。题词是:“我是上方一春牛,差我下方遍地游;不食人间草和料,舟(专)吃散灾小鬼头。”下层画的是三个农夫蹲坐在地上,分吃饼子,地上的笸箩里还有几个饼。题词是:“三人九饼五谷丰登”。画面的意思是明白晓畅的:春牛给人间带来了春天,带来了一年的五谷丰登,但这只春牛不是一般的牛,而是专门为人们消灾降福的神牛。
  
  春牛图与民间立春时节的迎春民俗活动,特别是鞭春牛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鞭春牛,又称鞭土牛,是汉族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迎春民俗象征活动。《周礼.月令》就有了关于这种民俗活动的记载了:“出土牛以送寒气。”可见这种习俗的源远流长。
  
  中国农历的春天是从“立春”这一天开始的。旧制,立春前一天,各地郡守要率僚属到城东门外举行迎春仪礼,供上土谷神像(神农氏)和土制春牛。乡民们争相抚摸春牛,以为可以占新春气息。太守用鞭子将土牛鞭碎,农民也竞相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叫做打春。《济南府志.岁时》:“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土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陆和九《俗语考原》:“旧制府县立春前一日迎春牛置署前,次日束绿鞭打之,谓之打春。”
  
  各地打春活动略有不同,有的地方在立春那天,通常是二月初三或初四,地方长官都要列队前往东城门口向人神牛首的神农致祭。城门外立着公牛、母牛或小牛的硕大肖像,旁边放着农具。肖像是由盲人或巫师指导用各种颜色的花纸在一个架子上糊起来的。纸的颜色预兆新的一年中的基本情况:如红色占多数,则将有火灾;如白色占多数,则将多雨或有洪灾;等等。官员们绕牛像慢慢地走着,每走一步就用手中拿着的涂着各种颜色的鞭子向牛身上鞭打一下。原来牛像内放着五种不同的谷子。牛像被鞭子打碎后,里面的五谷便泄漏出来,然后把那碎像烧掉。这时,大家都抢那碎像上的纸片,谁能抢到一片,据信他就会走好运。接着又宰一头活牛,把牛肉分给全体官员。有一个记载说,那牛像是泥塑的,等主官鞭打过后,百姓还要用石头砸碎,一直把塑像砸成碎块,据信这样可以指望有一个丰年。这里,用谷物填在肚内的牛像显然表示谷精,因此人们才相信那像的碎片具有丰产力。打春仪式实际是用牛祭祀农神神农,祈求丰收的一种信仰形式。[7]
  
  在这种迎春仪式中,土牛无疑是象征春天的一个文化符号。这种完整的祭祀仪式,如今似乎已经比较难于见到了,但年画《春牛图》却把这种仪式保留了下来,因此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清代杭州一带出品了一种《春牛图》年画。关于这画的画面及其所反映的民俗生活,本世纪30年代,华延陵先生在《十八世纪中叶杭州新年的民间艺术》一文介绍说:“刘克庄诗中说:‘今年台历无人寄,且看村翁壁上图。’这出世已很久的春牛图,在当时的民间,仍然盛行。阴阳家印图于每年岁暮分送,上面录载时日干支,下画春牛,中写太岁姓名,旁印《地母经》和《流郎诗》。图中有几龙治水,几牛耕田等字样,是照年初所值辰丑日推算而得。舒绍言诗中说:‘宛曰牵縻至,原非误笔成,几龙能治水,十亩待深耕,谁用神仙日,兼标太岁名,所欣骍且角,流览有余情。’又吴锡麟诗中也说:‘已见土牛鞭,披图状俨然,多应老壁上,何事送年前,《地母经》能验,《流郎诗》共传,莫徒画里看,借尔力吾田。’末两句说明了:《春牛图》和民间生活是如何地密接着。”[8]这种印着《地母经》和《流郎诗》,画着几龙治水、几牛耕田的春牛图,我们固然不得复见了,但这番描绘,却大致给我们今人勾画出了当年这幅年画的大概。
  
  《春牛图》中牛的颜色,也不是随便着色的,而各有其深意。据研究者说,浙江诸暨一带新年所挂的春牛图,由红、黄、青三色构成的牛,是有有某种哲学的意味的,即红色象征太阳,一年内的晴天的日数,可由图上测出;黄色代表五谷;青色代表雨风霜雪。[9]在这里,牛显然是春天的象征,预示着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刘锡诚 中国年画 年画研究 
12月26日

徐学平:说说月份牌


分类:学友园 | 超过 人围观

月份牌是一种集月历、广告、美术于一身的年画,它在传统国画和木版年画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洋绘画的艺术手法,即把西方的水彩、水粉画加以利用和创新,从而成为中国年画史上异军突起的一个新品种。因其印刷精美、题材多样,而又极富有时代气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份牌如今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藏品。
  
  月份牌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上海,是一种商品广告画,用擦笔画和水彩画两种技法结合而成。它的诞生及盛行与当时中国门户洞开、国外资本的输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以及西方现代彩印技术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着洋货的涌入,许多外国商人都印刷了西方的广告画来推销自己的商品,但都收效甚微。后来他们改用中国传统年画制版,雇佣中国画家为他们指定的题材作画,然后配上月历牌和商品广告,随商品发放给顾客,因为这种广告画有月历,为生活所需,所以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最初画月份牌者为晚年的周慕桥,他所作的月份牌多取材于《三国演义》故事,如《长坂坡》、《华容道》等,当时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但他采用的画法,多是单线平涂,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擦笔画。奠定擦笔水彩技法,并用时装美女做月份牌的“第一人”是郑曼陀。郑曼陀1914年到上海张园出售仕女图时被上海大商人黄楚九看中,应黄楚九之邀画了一幅《贵妃出浴图》,他在画稿上先用炭精粉揉擦出阴影再敷色,半透明的水彩颜色下面隐约透出炭精画的擦痕,形成细腻柔润的肌肤感和立体效果,使得笔下的人物生动传神,他也因此而声名鹊起。
  
  此后,其他画家也纷纷仿效,郑曼陀的擦笔水彩画就成了当时月份牌年画的流行样式,至今仍是魅力犹存。时下,在上海的茶坊、饭店、娱乐场所里,挂月份牌画的也是越来越多。在收藏市场,曾经铺天盖地的月份牌现在也成了紧俏货,得之殊难,且价格不菲。此类画若是当年的旧版原画少说也得几百元一张,名家原稿则价格更高,精品均在万元以上,而且绝对还有很大的增值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许多月份牌年画画家并不被主流画坛所认可,还把“月份牌画”作为贬义的代名词。这不由得又让我想到了收藏本身,许多收藏爱好者都喜欢跟风去收藏热门,但热门藏品中的精品多数早已是花落旁家了,收藏不易不说,付出的代价也会相对较高。我常常想,搞收藏有时不妨也学学郑曼陀,与其跟在别人后面,还不如自己另选一条道路,说不定这还会是自己成名成家的一条捷径呢!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徐学平 月份牌 
12月26日

梁海燕: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百年传承回眸


分类:学友园 | 超过 人围观

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诞生于1914年的上海,至今已近百年。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以细腻的笔法、丰富的色彩描绘着百年来上海的城市风貌,以雅俗共赏的形式语言诠释着海派文化。解放后,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创作出大量特色鲜明的新年画作品,反映了新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体现各个时期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对研究中国尤其是上海近现代史、美术史、商业广告史乃至服装、民俗等,显示出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月份牌、新年画曾经遍及全国二十几个省的城乡,以绚丽美好的画面装点了亿万家庭,还远播到世界各地,寄托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在民国时期,东北就有以月份牌画作嫁妆“压箱底”的民俗。近年来,月份牌、新年画随着很多传统民俗的消逝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逐渐淡出了生活舞台。月份牌、新年画印刷品成为一些博物馆、收藏家展藏的珍品,名画家的绘画原稿更是万金难求。有关月份牌、新年画研究的著作、论文也非常丰富,而对于月份牌与部分新年画的创作技法——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本身的研究,仍存在空白。画就了无数月份牌、新年画的“擦笔水彩年画技法”鲜为人知,濒临失传。
  
  2009年,笔者有幸在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传承大师杭鸣时教授的指导下,撰写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非遗申报书。期间参阅了大量文献著作,走访了相关研究学者,加深了对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的认识,现将浅见抛砖引玉。
  
  年画与月份牌画的渊源
  
  年画源于中国古代除旧迎新之际绘制的门画。唐代,随着造纸术与雕版印刷术的成熟、普及,出现纸本印刷佛教图画与历书。北宋东京汴梁已有专门售卖年画、纸马的“画市”与“纸马铺”。金代山西平阳雕印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即《四美图》)、《增福相公》、《义勇武安王位》(即关公像)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年画,《四美图》运用传统白描手法双勾铁线绘制原稿,再经雕刻制作,通过印刷使刀味木味的刚健与飘逸流畅的线条相统一,塑造了王昭君、班姬、绿珠、赵飞燕四美人的端庄秀美的绰约风姿。此种线条处理、造型格调、及题材选择为中国各地年画的创作所沿袭。
  
  明清时期,年画的产地几乎遍及全国,形成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高密、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福建福州等著名年画产地,各地年画制作技法有各有发展创新。
  
  清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军队在江南地区与清军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争,苏州桃花坞年画作坊的业主和画师、工匠纷纷躲避至上海,在城隍庙西侧的小校场(即旧校场)一带继续从事年画绘刻印刷,形成了富有上海特色的“小校场年画”。
  
  中国传统年画中就有带有农历的“历画”。清末,西方传入的历法在民间逐渐普及。小校场年画中就出现了“华英月份牌”。上海月份牌首先在报业出现,或售或赠。迄今上海图书馆特藏书库里收藏有报刊史学家戈公振生前珍藏的1889年印行的《申报馆印送中西月份牌·二十四孝图》,为现存所见最早的一张“月份牌”画实物,画上就印有中西两种月历。继而彩票、保险、烟草等众多行业也将赠送月份牌画作为商品促销手段。1896年,上海四马路上“鸿福来吕宋大票行”,随彩票奉送“沪景开彩图,中西月份牌”画。这些月份牌无论在原稿的绘画技法、印刷工艺等方面,与传统年画无异。绘制原稿即在宣纸、毛边纸等中国画材料上以硬毫毛笔蘸墨勾线,线条挺拔、流畅,以中国画颜料平涂;印刷工艺早期主要采用木刻雕版印刷,后来也以西方传入的石版印刷技术印刷,通过彩色套印实现色彩效果。月份牌逐渐成为商家普遍采用的商业广告画,有时连月历也省略了,但“月份牌”的名称保留下来。
  
  早期绘制月份牌的多种绘画技法
  
  今天可以看到的月份牌绝大多数都是以擦笔水彩技法绘制的,其他技法只占极少比例。擦笔水彩技法可以说是应用最广、影响最大、风格最典型的月份牌绘画技法。
  
  早期的月份牌画稿作者也曾经为小校场年画绘制画稿。他们中有当时一些专业中国画画家,如吴友如、钱慧安、改琦、周慕桥、丁云先等。画家们采用传统工笔画的方法,以线条勾勒物象形态。他们也尝试在中国画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西画造型与透视,月份牌画面立体感与空间感更强,色彩也更加丰富、鲜艳。
  
  “仕女”是月份牌的主要题材之一。在绘画表现上,画家受传统礼教观念的影响,以端庄、优雅、温婉、娴静为仕女审美标准,主要描绘其面部与手,身体其他部位都隐藏在衣纹线条之下。
  
  除了传统工笔画技法,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各种西画技法也被用来绘制月份牌画。周湘(1871—1933)于1921年7月16日在上海发起一次月份牌展览会,对展品的内容和绘画技法没有限制,“其种类除时装美女外,凡人物、风景、动物、花果一律欢迎,……(油画、水彩画、铅画均可)。”
  
  徐咏青(1880-1953)自幼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天主教堂的美术工场图画间跟随刘德斋(1843-1912)等学习西方绘画,擅长水彩画、油画、钢笔画,他就是以水彩绘制风景画月份牌著称。
  
  徐悲鸿、叶浅予、梁鼎铭等画家也曾先后画过月份牌,他们运用自己擅长的手法,为月份牌带来多元的面貌。
  
  擦笔水彩画技法创始人郑曼陀
  
  擦笔水彩年画技法的创始人是郑曼陀。郑曼陀,原名达,字菊如,笔名曼陀,生于1888年,去世于1961年,享年73岁。郑曼陀是杭州人,自幼被在杭州经商的原籍安徽歙县人收养。他自幼热爱绘画,虽然眼睛高度近视,但是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14岁就能作人像写真画,师从钱申甫学国画人物。他曾在杭州育英书院学习英文,因为养父母早亡家境败落,郑曼陀没能完成学业,肄业后在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工作,先做照片修版,后发展到成立画室,用擦笔炭精粉画肖像。
  
  辛亥革命后,郑曼陀来到上海以卖画为生。1914年,郑曼陀将擦笔水彩画技法画成的四张仕女图挂在上海南京西路的张园出售,中法大药房老板黄楚九凭着商人的敏感慧眼识珠,买下画稿印刷作为药品的月份牌广告。擦笔水彩月份牌先以毛笔蘸炭精粉擦出结构与明暗关系,再敷施淡雅的颜色,画面富有立体感与空间感,色彩清新自然,美人与景物栩栩如生,令人耳目一新,因而大受欢迎。同年,郑曼陀经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美术设计主任潘达微介绍,结识了在上海开办审美书馆的岭南画派画家高剑父。
  
  郑曼陀为审美书馆作《晚妆图》,画上有高剑父的题跋,称“陀君十年来得意之作,秘置箧中不以示人”。按照高剑父的说法,郑曼陀1904年即16岁时就创造了擦笔水彩画技法,这里面应该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不过也可推知郑曼陀应该是在1914年之前几年就开始尝试着将擦笔炭精粉绘画技法与国画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不断的摸索、改进,擦笔水彩画技法日趋成熟。
  
  《晚妆图》在日本精印,作为审美书馆广告月份牌发行。当时舆论评价郑曼陀擦笔水彩描绘的美人:“秀眉弯如柳叶,睫毛翘如雀翎,朱唇巧如樱桃,秀发乌如柔云,肤质细如凝脂,行如弱柳扶风,止如嫩荷凌波,秋波流盼。笑庸醉人。真是叹为观止,呼之欲出。”郑曼陀还在印刷完成的月份牌上用生漆点画美女丹凤眼的黑眼珠,能产生“眼睛会跟人跑”的视觉效果。
  
  1915年郑曼陀又为中法大药房画《贵妃出浴图》,这是最早的裸体美人月份牌画,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之后郑曼陀没有再画过裸体。
  
  郑曼陀常与徐咏青合作月份牌画。郑曼陀画人物,徐咏青画风景,他们的配合珠联璧合,被人们誉为“合璧”。
  
  擦笔水彩月份牌一经面世即大受欢迎,传统中国画技法绘画的月份牌逐渐失去了市场。很多画家意欲效仿,始终不得其法。大约在1920年前后,年轻的画家杭穉英(1901-1947)曾数次登门求教,郑曼陀以礼相待,对技法却一直缄口不谈。杭穉英到印刷厂借阅郑曼陀的绘画原稿,悉心揣摩。有一次杭穉英拜访郑曼陀时,看到案头有一个没来得及收起来的炭精粉玻璃瓶,终于领悟到擦笔水彩画技法的秘诀。他回去试画一幅,再拿来给郑曼陀看,得到郑曼陀的肯定。杭穉英就这样解开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之“谜”。
  
  郑曼陀1924年还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画《秋色横空人玉立》月份牌,艺术风格更加成熟。同年,郑曼陀应香港宝光照相馆邀请赴港绘月份牌画,《微笑》画报也向粤港澳读者介绍了郑曼陀与谢之光的作品。
  
  1929年11月,徐咏青、郑曼陀、杭穉英、谢之光、周柏生等月份牌画家创办了“艺友社”,该社在团结上海地区商业美术家、促进月份牌美术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郑曼陀曾在杭州学习过传统中国画与擦笔画,到上海以后,又与高剑父等中国画家交往甚密,同时目睹了吴友如、周慕桥作画稿的上海小校场年画,自然而然地将中国传统国画、年画的内容与风格融入擦笔水彩月份牌绘画中。
  
  郑曼陀画中的城市女性仍具有传统仕女的气质。她们表情婉约含蓄,身材纤瘦,微微削肩,没有显露明显的女性曲线。姿态以坐、立等较为静态的形象为主。女性周围环境,有户外的自然景象与建筑、轮船等,也有室内城市时尚家居、社交场景,反映了民国初年城市女性已经开始有自由、独立的意识,但总体社会风尚仍然保留着传统观念。
  
  郑曼陀经常与徐咏青合作,郑曼陀绘制人物时,先以炭精粉擦出明、暗两调,再罩染水彩,色彩淡雅。徐咏青自幼跟随西方传教士学习绘画,具有较为扎实的西画功底。而他也受海上画派潜移默化的影响,绘制的水彩背景也往往具有中国画小写意的特点,疏朗清新。
  
  杭穉英与月份牌创作群体“穉英画室”
  
  杭穉英(1901-1947),名冠群,字穉英,别名杭坦。浙江海宁盐官镇人。他自幼热爱绘画,经常在画店前驻足停留,观看揣摩以自学。1913年,杭穉英来到父亲杭卓英任职的上海商务印书馆,考入图画部做绘人友(练习生)。当时商务印书馆聘请徐咏青主持图画部,另有日籍、德籍教师授课,学习内容有中国画、西画、图案设计等。徐咏青于1915年辞职离开商务图画部,其学生何逸梅继续主持教学。据杭鸣时回忆,杭穉英称徐咏青为“老师”,对何逸梅更是一直执弟子之礼,恭敬有加,悉心照顾。抗战期间,何逸梅从香港回上海,无处落脚,杭穉英就请他住在闸北区山西北路画室楼上,照顾其饮食起居。杭穉英对郑曼陀也一直十分尊重。抗战胜利后,郑曼陀从四川回到上海,缺少擦笔水彩的绘画材料,求助于杭穉英,杭穉英慨然拿出进口画纸颜料赠与郑曼陀。
  
  1917年,杭穉英从“绘人友”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派往今河南路口棋盘街的商务印书馆门市部服务四年。服务期间,杭穉英不论是承接业务还是设计、绘画均得到极好锻炼,很快就能独当一面,获得大量客户的信赖。
  
  1921年,杭穉英在商务印书馆门市部服务期满,自立门户。在上海虹口区鼎元里开办画室,承接的业务有绘制月份牌,设计商品包装、商标和广告。
  
  1925年,他邀请“绘人友”同学金雪尘(1904—1996)加入画室,从此一直亲密合作。后来画室搬迁到闸北区山西北路,前后招收了四十位左右的学徒,培养了李慕白、孟慕颐、吴哲夫、宋允中等卓有成就的画家。杭穉英没有门户之见,鼓励画室成员到陈秋草、张充仁等画家画室学习西方绘画,使他们的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不断提高。他根据画室成员各自特长进行分工,群体合作,提高了绘画效率和最终作品的水平。三十年代,一年可画月份牌画八十幅左右,每幅润格在四百至八百银元。全国各地客商争相约稿,印制的月份牌画更是随着商品流通传遍全国城乡,甚至远播海外。
  
  除月份牌以外,杭穉英还为上海《紫罗兰》等杂志绘制封面插图。周瘦鹃主编、大东书局发行的半月刊《紫罗兰》自1925年12月创刊至1930年6月停刊,总共发行过96期,1925年《紫罗兰》的封面女郎画风仍与郑曼陀相似,1926年左右,杭穉英借鉴了摄影、电影的大特写构图,开创了构图饱满色彩鲜艳的时装美女画风。根据《紫罗兰》杂志印行的先后顺序,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时期杭穉英将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逐渐推向成熟。
  
  杭穉英在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绘画方法、绘画题材、绘画材料工具上继承传统,更不断创新。他将西方绘画的“写实”与中国画的“写意”结合起来。构图以人物为主,背景深远淡雅,留有余白,富有意境;整体采用西方绘画的明暗造型方法,局部以中国画的“丝毛法”刻画须发等细节;在色彩上,他将中国画“因物象形,随类赋彩”的理念与西方水彩画冷暖交替罩染的方法结合,又深受迪斯尼动画片中鲜艳明快的色调的影响,将炭精粉素描关系减弱,只擦出明暗交界线部分,表现出的亮部艳丽,暗部通透,而没有“黑气”;他将中国传统仕女画与国外电影和画报上的国外女性形象相融合,创造出既具有含蓄温婉传统美,又具有时尚健康现代美的东方都市女性形象,成为当时“女性美”的代表;杭穉英率先使用国外绘画材料工具,如挪威水彩纸、英国炭精粉和美国水彩颜料、德国喷笔等,优质而多样的工具进一步丰富擦笔水彩画技法的艺术表现力。
  
  抗战期间,民族产业受到极大破坏,作为商品广告的擦笔水彩月份牌画丧失了生存的经济基础。杭穉英等画家不惧死亡威胁,不受金钱诱惑,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绘制宣扬“日中亲善”的和服美人月份牌。他拜国画家符铁年为师,“怒气撇竹”,画松、竹、梅等以明志,或摹写米芾书法。当“修版大王”郑梅清发起集体创作《木兰荣归》以明抗战必胜的信心的时候,他积极参加。画面构图由郑梅清设计,周柏生起稿,杭穉英画花木兰。吴志厂画双亲,谢之光、金肇光画木兰姐弟,金梅生画孩童,李慕白画副将元度,戈湘岚、田清泉勾勒双马及护兵,最后由杨俊生作背景。著名画家郑午昌在题跋中指出:“此图系海上十大艺人精心妙手所合绘,制作精美,用意深长,洵为当代美术画片之杰构。”
  
  杭穉英封笔后靠变卖家产与借债维持画室群体四十余口人的生计。抗战胜利后,画室群体又开始应接不暇的擦笔水彩月份牌绘画业务。杭穉英积劳成疾,于1947年9月间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仅46岁。其实自从1921年画室开办以来,只有画室之“实”,并无“穉英画室”之“名”,从来没有挂牌。杭穉英英年早逝后,他的父亲杭卓英为了增强画室的凝聚力,题写了“穉英画室”的匾额,这才开始有了“穉英画室”之称。李慕白、金雪尘等画室成员协助杭穉英长子杭鸣时继续主持穉英画室直至五十年代。
  
  金雪尘(1904—1996),上海嘉定人。1922年以第一名成绩被商务印书馆录取,成为杭穉英的同学。自1925年进入“穉英画室”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宣布“封笔”为止,经历了六十余年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创作生涯。金雪尘擅长水彩画,先后配合杭穉英、李慕白进行月份牌年画的背景部分绘画。
  
  金雪尘对古诗词研究尤深,有深厚的中国画修养。在商务印书馆学习了西画的基本色彩学以后,他通过数百张的电影海报绘画实践,熟练掌握了西画色彩规律与技法,并且完美地与中国画写意笔法结合在一起,绘制月份牌的水彩背景。他下笔大刀阔斧,痛快淋漓,寥寥几笔,一气呵成。富有中国写意画的意境,又有水彩画丰富、协调的冷暖色调。
  
  李慕白(1913-1991),是杭穉英的同乡,浙江海宁人。1928年,进入上海穉英画室学习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他聪明颖悟,刻苦好学,很快跳过学徒阶段,开始学习绘画创作人物。1931年,杭穉英还送李慕白去画家陈秋草的画室进修学习。李慕白能够独立作画后,杭穉英就让李慕白同金雪尘搭配合作,自己创意构图,并对作品作最后的调整。由于曾得杭穉英、陈秋草两位良师的热心提携,他李慕白在造型能力和色彩修养上都有了相当高的造诣。绘画的时装美女造型人体比例结构合理,动态自然,比例、透视也更加写实,又能做的虚实结合。他也擅长处理人物的明暗五大调子的微妙层次,能够把逆光中人物的暗部描绘的非常透明。他大胆运用对比色,冷暖关系处理得十分和谐、明艳,当之无愧成为画室的支柱人物之一。
  
  孟慕颐(1917—2006)曾在上海穉英、白鹅等画室学习。1942年在苏北新四军从事美术工作。1949年后曾在贵阳解放军五兵团和上海从事美术工作。后举家支边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任展览馆美术干部。孟慕颐创作了大量全国及世界各地风光的新年画。
  
  杭穉英的长子杭鸣时,别名杭度,生于1939年。杭鸣时一直在穉英画室跟随李慕白、金雪尘等学习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1945年,14岁的杭鸣时进入上海著名西画大师张充仁的画室学习。父亲早逝后,杭鸣时遵从祖父的愿望,暂时放弃进美术学院深造的念头,在李慕白、金雪尘的辅助下支撑起穉英画室。
  
  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在民国时期的传承
  
  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的传承与其他民间年画制作技法有着很大不同。其他年画制作有几个关键环节:画原稿、刻印版、刷印,有的需要多次刷印套色,有的单色线稿印好之后手工上色,每个环节都有一些“秘诀”,一般不传外人,在家族内世代传承,甚至只传儿不传女。
  
  由于现代照排与印刷技术的普及,掌握技法的画家、优秀的修版师和印刷技工、先进的印刷设备成为月份牌制作的关键。
  
  杭穉英没有门户之见,除培养画室学生,还对其他画家公开了擦笔水彩画技法,每有人请教必倾囊相授,从而上海月份牌画家群体都学习掌握了这一技法。如张碧梧(1905~1987)十四岁来上海,初入先施公司当练习生,后入永安公司任职员本来是永安百货公司的职员,通过到印刷厂借阅杭穉英画的月份牌原稿自学,他曾到杭穉英的画室登门求教,杭穉英总是知无不言,张碧梧非常感激,恭敬地称杭穉英为“老师”。上海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引入现代印刷技术,到二十世纪初,制版与印刷积累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其他开埠城市如广州、天津也具备了印刷条件。
  
  上海逐渐形成规模庞大的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创作群体,每位画家虽然都使用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然则都融合了各自的艺术特色,画风各有千秋。知名画家有何逸梅、丁云先、谢之光、金梅生、周柏生、赵藕生、倪耕野、胡伯翔、孟慕颐、金肇芳、吴志厂、张碧梧、杨俊生、谢慕莲、庞亦鹏等数十位。
  
  谢之光(1900-1976)十余岁时跟周暮桥学画,后又从张聿光学画布景,并到上海美专学了一年半画。毕业后即到南洋烟草公司广告部,后来曾任华成烟草公司广告科主任。1922年,他创作了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作品《西湖摇船》,人物细腻柔美,背景挥洒酣畅,后来的作品《村童闹学》、《卖油郎独占花魁女》饶有情趣,《一挡十》反映了爱国主义精神。
  
  金梅生(1902—1989)别名石摩,上海川沙人。1919年从师徐咏青学习水彩画。1921年考入商务印书馆图画部,1923年印行作品《春游》,颇受欢迎。1931年自立画室专门从事年画创作。画作《五福临门》借鉴了传统年画“五子五福”的题材而又以创新的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细腻刻画出孩童形象,大受欢迎。金梅生在1949年之前创作了大约200幅擦笔水彩作品。
  
  关蕙农(1878—1956),名超卉,号觉止道人,广东南海西樵人,关枢南侄。曾随关壮学西画,后师从居廉,以是中西合璧,画名愈彰。也吸收了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的特点,结合自身绘画特点,形成较为写意的画风,为香港的商户创作月份牌广告画。被当地评论界誉为“月份牌王”。
  
  1924年香港宝光照相馆曾邀请郑曼陀绘月份牌画,《微笑》画报也向粤港澳读者介绍了郑曼陀与谢之光的作品。1925年,香港永发公司以高薪聘上海画家何逸梅专绘月份牌画,艺术地位与关蕙农旗鼓相当。徐咏青在日本侵略上海后到香港,以教授西画和画月份牌为生。
  
  澳门孔教中学的美术教师梁焕堂也学习使用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进行创作,擦笔水彩画技法从而传播到港澳等地区。
  
  擦笔水彩技法在新中国的发展与传承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发布《关于开展年画工作的指示》,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年画内容、形式、生产以及销售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指示。特别强调了对月份牌画要注意利用和改造,使之成为新艺术运动普及的工具。
  
  1955年3月,上海画片出版社正式成立,并于1956年成立了年画创作研究室。上海文化局开办年画作者学习班,聘请谢之光、李慕白、金梅生等月份牌画家,讲授、演示擦笔水彩绘画理论与技法。经过两年的训练,培养了培养了沈家琳、章育青、忻礼良、庞卡、王伟戍、江南春、刘王斌、吴性清、陈菊仙、陈强、黄妙发、马乐群、姚中玉等15位新年画作者。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上海的擦笔水彩新年画绘画内容空前广泛,创作质量达到一个高峰。
  
  上海擦笔水彩画技法作品在全国和上海市的历届年画、美术图书评奖中,多次获奖。李慕白与金雪尘合作的《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1951—1952年全国新年画评奖中获奖;第二届至第五届全国年画评奖中,上海年画获一、二、三等奖的作品有26件,其中获1984年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一等奖的《女排夺魁》(李慕白、金雪尘作),并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年画荣誉奖”和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评奖的“银牌奖”;获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三等奖的《秋月琵琶》在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评奖中又获“铜牌奖”。多年从事擦笔水彩画技法新年画创作与教育工作并作出卓著贡献的金梅生、李慕白、朱石基获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的“荣誉奖”;同时,谢慕莲获年画工作者奖。
  
  李慕白与金雪尘合作的《采莲图》、金梅生作品《优秀女饲养员》、《菜绿瓜肥产量多》沈家琳作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等一批擦笔水彩年画画稿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李慕白与金雪尘在文革期间被迫中止创作。文革后,他们又合作了《春江花月夜》《金鱼舞》《秋月琵琶》《忽报人间曾伏虎》等广为流传的作品。《春江花月夜》中,李慕白刻画的舞蹈少女虽然逆光,面部肌肤仍刻画得非常透明,富有青春气息。白色的服装轻盈飘逸,层次丰富细腻。金雪尘写意地挥洒出色彩丰富的春夜,近处花繁叶茂,远处江畔水汽氤氲,气氛温馨静谧。两位画家各显特长,将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1956年受聘于上海画片社。作品有《优秀女饲养员》、《菜绿瓜肥产量多》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金梅生作品造型精美细腻,色彩明快亮丽,主体突出,背景疏朗,既十分耐看,又留有令人回味的空间。
  
  擦笔水彩年画在创作题材上更加多元化,不但有大量描绘新中国女性从事工农业生产、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内容,而且有张碧悟展现的《解放一江山岛》、《上甘岭的胜利》、《志愿军凯旋归国》、《百万雄师渡长江》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孟慕颐将全国与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绘制成系列作品;谢之光画反映断手再植的《党的恩情比海深》;李慕白、金雪尘根据新闻时事创作《女排夺魁》……
  
  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赋予上海新年画与其他年画迥然不同气质,不但极受全国群众喜爱。文革结束后,李慕白、金雪尘合作的歌颂杨开慧烈士的年画《忽报人间曾伏虎》,印数达1800万份,创单幅作品发行量之最。
  
  1979年到1984年,上海出版、发行年画484种,印数达55,39l万份,超历史最高水平。截止199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胶版印刷出版的年画共有三千多种,累计印数约二十五亿多份。其中以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为主。
  
  庞亦鹏、庞卡父子改革开放之初即赴美定居,庞卡仍使用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进行绘画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杭鸣时在1952年考入辽宁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绘画系,后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毕业,留校任教,从而将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首先传播到东北地区。在距离上海千里之遥的辽宁沈阳,杭鸣时在鲁艺从事美术教学和油画、水彩画、粉画创作。杭鸣时有着扎实的专业绘画基础,又秉承家学渊源,将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理论与实践和谐统一起来,他的作品构图更为新颖,造型更为准确,色彩更为微妙。在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的教学推广上,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
  
  辽宁美术出版社慕名向他约稿一幅《继承革命传统做红色接班人》的擦笔水彩年画,该画出版发行后好评如潮,当时中国驻法大使黄镇还请杭鸣时复制了一件挂在中国驻法大使馆。他的另一幅擦笔水彩新年画作品《草原铁骑》订货数达到180万份,创文革前年画印数之最。他创作的新年画作品,
  
  文革期间,杭鸣时几乎停止了擦笔水彩年画创作。文革后,杭鸣时的擦笔水彩年画代表作有《春满体育馆》、《反弹琵琶》、《麻姑献寿》、《拾金不昧》、《我们爱大海》等。
  
  杭鸣时坚持不辍,身体力行,由此带动、培养了一大批擦笔水彩年画作者。他连续十几年应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重庆、山东、广西、四川、云南、安徽、江西等全国各地出版社邀请,举办擦笔水彩年画创作班。1981年,杭鸣时编著了《擦笔水彩年画技法》一书,言简意赅、内容丰富,主要介绍了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的创作方法和步骤,包括:素描稿、色彩稿、透图定稿、擦炭精粉、着水彩色;之后,可以通过洗涤与修补,甚至于一些“神妙”的特技来调整作品效果;创作完成后进行印刷。《擦笔水彩年画技法》首版印数1万6千册,很多美术工作者、年画爱好者通过阅读该书学习擦笔水彩画技法。
  
  江西刘称奇、刘熙奇,辽宁的刘吉厚等画家就是通过参加擦笔水彩年画创作班或研读《擦笔水彩年画技法》一书学习掌握了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他们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年画评奖、全国美展中获奖。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在全国许多省、市被广泛的移植而开花结果。1979年底,辽宁美术出版社初版和重版的六十种、三千五百万份年画,其中擦笔水彩绘制的年画也占相当比重。
  
  擦笔水彩年画技法传承现状
  
  回眸近百年前,郑曼陀首创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作《晚妆图》。相较于具有近千年历史的中国雕版印刷年画,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的历史可谓短矣。而其种类数量、画面内容、传播广度、影响深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年画品种,擦笔水彩间流淌着上海百年来的历史,释放着各个时期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擦笔水彩月份牌、新年画曾经装点了千家万户,美化着百姓的生活,甚至还是许多少儿美育的启蒙教材。如今,它们已经淡出了人们生活,留在人们记忆中一个美丽的背影。与众多非遗项目一样,擦笔水彩月份牌、新年画没有了市场,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也就没有了生存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老一辈画家大多年事已高,不再绘制这种费体力、伤眼睛的擦笔水彩画;中青年画家转向油画、中国画或水彩画等其他画种发展;技法对造型能力与色彩感觉要求较高,年青一代画家成长需要长期静心打磨,非一朝一夕功夫。如果技法的传承之链在传承百年之际断掉,将成为难以弥合的缺憾。
  
  我与杭鸣时老师交流探讨之后,认为一方面努力申报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以更好地保护、宣传技法;一方面在我任职的大学组织研究生、本科生学习、研究技法。
  
  因穉英画室原址在上海市山西北路,属闸北区。按照程序必须首先申报闸北区级非遗,通过之后再申报市级非遗。联系闸北区非遗保护中心之后,在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支持下,申报工作进展十分顺利。2009年,月份牌年画——擦笔水彩年画技法被批准为第二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鸣时教授作为非遗传承人。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研究中心、闸北区史料馆联合作为保护单位。
  
  上海非遗项目申报成功是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保护传承一个好的开始。在当下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的良好形势下,借鉴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合理开发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文化资源,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有效利用途径,培养技法传承后备力量,实现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技法自身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梁海燕 擦笔水彩 月份牌年画技法 
12月26日

杨太守:炭精画技法新探索


分类:学友园 | 超过 人围观

炭精画是我国民间艺术,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又名“炭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小支流。作为绘画艺术,论其表现形式也属单色绘画范畴。论其独特的块面干粉揉色运笔方法又不完全类同于素描。炭精画在表现形式上打破了素描所具有的那种线条排铺明暗调子,而且炭精画在写实性上更优于调剂、调水、颜料的表现效果;尤其更强的立体感、丰富的色调层次、细腻逼真的表现效果等特点,博得更多美术爱好者的好评。炭精画是集艺术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独门画派。
  
  学习炭画入门十分容易,但能否学好、学精,需要的不仅是精力与时间,更需要老师的亲自指导。现简要地介绍炭精画的画法如下。
  
  第一:选稿
  
  炭精画它是以依赖于摄影艺术为创作手段的一种独特绘画形式。所以,选稿也就是炭精画创作的初步。可以,先用摄影的方法收集素材,以所收集的资料照片起稿、定形,进行绘画。
  
  第二:誊稿和定稿
  
  炭精画是一种精细度很高的绘画形式,所以,起稿必须是一次性完成而且要求绝对准确。事先收集的照片资料在依照片造形的时候,要经过调整之后,确认为最准确,再用透临的方法把稿誊到精细度比较好的绘画纸上。准备上色、“抛光”(炭精画特殊的一种上色方法)进行作画。
  
  第三:上色
  
  1、处理大体明暗关系:为了使画面的整体关系,结构完整统一,在上色的时候先以整体以基础,处理大体的明暗变化。但是,要求初步上色非常轻,逐渐加深,达到理想的效果。
  
  2、传神部分:炭精画是以人物为主要刻画对像的、比较写实的一种绘画形式,所以在传神上要求比较严格,既要考虑到真实性,又要考虑到极为微极的细微部分。因而,把人物五官刻画作为主要部分,当然要和整体关系统一。
  
  3、细部刻画:这里着重处理较素描更为柔和细腻的中间层次。目的在于,刻画对像的真实性,比如:人物面部的细腻、柔和、有弹性;或者动物毛质的柔软、蓬松等等。当然,也应该跟整体关系统一。
  
  4、整体调整:绘画原本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体系。所以,在从整体到局部的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了忽略整体的关系,或者在绘制炭精画的过程中,着意刻画人物神态的时候,而忘记了整体协调的统一性。这时候,应回到整体关系的环节中,来调整一次,使画面的效果和感染力和谐统一。
  
  5、微妙和特殊部分的处理:炭精画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独门画派,其真实性由为重要。所以在,微妙和细微的部分,应表现得更为细致逼真(哪怕是一根头发、一个胡子茬、一根睫毛都应该笔笔到位,丝丝真实)。这是炭精画中最后的一步,是表现技法难度最高的一部分,也是炭精画最有特征性的一步。
  
  第四:去浮色
  
  炭精画是以炭精粉为作画原料的一种干粉擦色画法。所以,在画完炭精画之后,其颜料很容易脱落,不注意会影响整个画面的真实性,为了使画面干净利落,应该事先把最容易脱落的一部分颜料(也称为浮色)处理掉。具体方法应该用橡皮末轻罩画面,再用药棉或者羊毛刷子,由亮到暗均匀扫掉橡皮末。这样,多余的部分颜料就被橡皮末带走。画面的浮色就会被去掉。
  
  第五:保护
  
  炭精画是一种精度很高的画法,所以,绘画结束之后,应该加以保护措施。以防如:颜料继续脱落,或者被其他杂色所弄脏。保护的方法有:冷裱、塑封、装框、上定画液等。
  
  炭精画有不同的作画方法,形式各异,“门派”辈出。至于炭精画艺术的发展和前景,需要我们每一位有志于此的艺术家奋发向上,为炭精画艺术出一份力,用一份心……我们有理由相信,炭精画前景广阔。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杨太守 炭精画技法 炭精画教材内容 
12月24日

我可以申请中国炭精画世界《会员证》吗?


分类:问学堂 | 超过 人围观

中国炭精画世界由祖国各地及海外有志于推进中国炭精画创作、研究、教育的专家及其他形式的参与者自愿组成。欢迎祖国各地及海外有志于中国炭精画创作、研究、教育的朋友加入中国炭精画世界!
  
  请与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在线QQ)联系。加QQ好友,留言必复!
  


已有 5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会员证》 炭精画会员 中国炭精画会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