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桌标下载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admin
09月25日

《海口晚报》:海口老街炭笔画顾客盈门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海口晚报讯(记者 史瑞丽)穿过海口新华北路一道狭窄的楼梯间,在二楼一个房间里,韩翠琼戴着眼镜,正用炭笔细心地作画。画笔下是位温柔贤淑的女子,用笔轻轻涂抹在女子的唇上,呈现出黑白分明的光影,画中人顿时显得熠熠生辉,刹那间生动起来。
  
  在海口新华北路街边,人们会偶见摆放着人物素描、“代写书联、画像”、“画像请上二楼”等广告,这昭示着楼房主人家的生意行当。
  
  在海南,许多人家还保留着要为自己画幅炭精画的习惯。炭精画是我国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名炭画,以立体感、丰富的色调层次、细腻逼真的表现效果而闻名,是集艺术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独门画派。1945年,韩翠琼的父亲韩冠平开始在海口开设画馆作画。作为第二代传人的韩翠琼传承了这项技艺,她的儿子如今已是第三代传人,这家店也已经在老街上有60多年历史了。在第三代传人叶保龙身上,这门技术不但得到了传承,而且进行了创新,小伙子如今结合电脑技术作起画来功夫不减,但效率更高。
  
  在叶保龙的工作表上,记者看到密密麻麻记录的订单已经到了六月份。他告诉我们,有些华侨专门找上门来求画。前年,一位美国游客还慕名而来,看到韩女士画好的作品不由伸出大拇指连说“Good!”。
  
  “这是一门传统作画手艺,希望能保留下来这项传统文化。”叶保龙说。海南不少人保留着这种习俗,正是这种市场需求,炭画这种传统技艺在海南得以生存下来。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海口炭精画像 炭精画老街 
09月24日

红袖添香:画匠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红袖添香(www.hongxiu.com),作者:张才富
  
  提起人像,人们很自然地想起相机。快门一按,咔嚓一声,人的相貌就被定格了下来。而在相机没有普及的时候,很多人想留下自己的影子都要找画匠(师)。画像是一种艺术,它闪耀着一种艺术美。
  
  炭精粉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绝技,这种传统画像技艺因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竟然一直没有登上大雅之堂。中国最早的画像技术是用柳树枝子画的。先将柳树枝子烧成炭,然后再画。后来发展到先用笔画,再涂锅底灰。上世纪画像大多采用炭精画法,画匠一般用毛笔,排笔当工具,炭粉为原料。画像能保存一二百年不会变色走样。不管是残缺破损的画像,还是变色模糊的照片,只要是经过炭精画艺术的加工处理,便能修复还原。
  
  画像首先要勾勒出被画者的轮廓,再去涂炭精粉。画像能真实反映作品对象的独特艺术;尤以其特有的形象真实准确,光线自然柔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
  
  画像还可以传神。画像师通过画笔,给被画像人赋予神韵。眼前的人是面黄肌瘦,神志模糊,双目无神。画匠通过艺术手段还原以前的样子,画上的人,精神饱满,双目炯炯有神,健康硬朗。
  
  画像还有一个独有的特点。就是按照求画人的语言描述如眼睛,嘴巴,额头,身材……照着描述,画匠精心,细致地完成画像。
  
  这些都是照相机所做不到的。
  
  沔阳一带,老人过世都用炭精画作遗像。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画匠一般是以逝者生前的照片为基础,在一个坐标系里用相似形的原理逐格放大绘画,最后就会得到一张与小照片几乎一样的大幅炭精画。不过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少能在农村,丧葬用品店里看到炭精画的民间艺人。
  
  画像是一种艺术,有其独特而隽永的魅力。炭精画则是集艺术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独门画派。在我的故乡,当年画匠描画出的那些炭精画,肯定还有幸存于某座老屋之中的,只是真正热爱它们的人少而又少了。让我们在回望岁月时,不由发出一声叹息!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博客 红袖添香炭精画 
09月23日

东南网:泉州炭粉画 失落的手艺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东南网讯(记者 张帆)家住伍堡街豆生巷的孙顺泰家里,至今仍收藏着数张上个世纪70年代的炭粉画。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孙顺泰本人。
  
  虽历经近40载光阴,可这些画依然亮丽如新——扛枪的解放军和民兵威武帅气、天真烂漫的小娃噙着泪花、陕北农民喜迎丰收……每一张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跟照片似的。
  
  “这些都是我一二十岁时画的,已经很久没再画了!”孙顺泰今年已经56岁,他的右手小时候意外致残,所以都是左手作画,比起常人,更加不易。孙顺泰说,兴趣使然,他自初中起便自学素描。到了高中,他便开始画当时很流行的炭粉画,靠临摹许多电影明星练习。学画期间,他还师从过泉州已故名画家李硕卿和黄紫霞,作画的水平得以提高。
  
  高中毕业后,孙顺泰在街头以卖画为生,在街头给人画肖像炭粉画,画一张4。5元,通常得画大半天。“我记得当时有的人一天才挣1元,一幅炭粉画算挺贵的,不过画这个比较吃力,眼神要很好”,孙顺泰说,画炭粉画基本都是照着1寸、2寸照来画,头像五官的比例、神态、明暗都要拿捏精准到位,否则就四不像了。由于当时的很多照相馆里都不能放大冲印照片,遇到家中长辈过世,想要弄一幅大点的照片用作遗照,就只能找会画炭粉画的师傅来画,所以在上个世纪约50~80年代之间,炭粉画很风靡。
  
  “我们那个时候的文化生活哪有现在这么丰富,所以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画画,常常是下了课,两三个同学便拿着画夹到泉州郊外写生,像是现在的北门、田安路一带……”孙顺泰回忆说,直到后来他到造纸厂工作,依然发挥着会画画的长处,每周厂里出的黑板报都是由他来完成的。“当时还有朋友让我帮他家里的老人画炭粉画,可后来因为照相的人多了,就不再画了。”
  
  孙顺泰说,他十年间画了几百张炭粉画,后来自己留了20多张,有的被朋友借走没有归还,如今只剩下几张作为收藏。他说,泉州现在会画炭粉画的人很少了。孙顺泰觉得,随着科技的发展,炭粉画会逐渐没落,如今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少人知晓的艺术。
  
  说汝知影
  
  炭粉画,是用炭精粉为主要的绘画材料,辅之以炭铅笔而成的一个画种,也叫做炭精画、擦笔画,是一种民间流传至今的艺术。
  
  炭精粉是一种原料,它的特点就是永不褪色,保存时间极长。由于炭精性状稳定,有较强的附着力,画出来的人像具有强的艺术性,黑白分明,光线柔和,画面细腻逼真,永不变色因此能够长时间保存。在上个世纪,多用于人物肖像画,如遗照等。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东南炭精画像 
09月22日

新乡网:民间技艺炭精画的传承者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新乡网讯(记者 杜娟)炭精画,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又叫“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4年前,原本已经放弃炭精画多年的刘福顺,重拾画笔,决定将这门几乎失传的技艺传承下去。
  
  12月21日,记者来到新乡县大召营镇刘大召村,见到了民间艺术家刘福顺。走进刘福顺的家,记者马上被墙上挂的多幅炭精画所吸引。《猛虎下山》、《雄鹰展翅》,每幅画都都栩栩如生。
  
  刘福顺今年75岁了,说起画画,刘福顺自豪地说:“我好像就有这种天赋,一学就会。”16岁那年,刘福顺去城里赶会,看到闹市上有个老师傅比照着小照片,用炭粉在纸上作画,画像堪比照片。顾客取画时,支付了5元钱的报酬。看到画画也能赚钱,刘福顺有了学画念头,便虚心向老师傅求教。回到家中,刘福顺购买了画笔和炭粉,仅用了一星期时间,他就学会了给别人画像。
  
  随后,刘福顺就决定去焦作凭画画的技艺谋生。“一般3个多小时能画出一幅,能赚3块钱。”刘福顺说,那时候的3元钱可不得了,算是高收入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改善了不少。
  
  1960年,四处闹饥荒,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刘福顺的生意也一落千丈。当时村里的生产队不让劳动力外出,刘福顺不得不放下画笔,回村劳动。这一中断,就是49年。这中间,他当过电工、大队会计、食堂司务长,还干了两任村长。分到土地后,又是种地,又是养牛喂猪,虽然心中常常挂念自己的炭精画,但是却没有闲情坐下去安心作画。
  
  直到2009年,儿子担心父亲年纪大了,身体受不了,强烈要求父亲在家好好休息。清闲下来后,刘福顺终于有机会重拾画笔。
  
  中断作画近50年,刘福顺仍宝刀不老。第二年,他的炭精画作品《猛虎下山》在中国书画百幅作品香港展中就获得了铜奖。之后,他的《忠犬护主》、《大鹏展翅》等作品多次在国内书画作品大赛中获奖。另外,刘福顺还受邀到“中国画虎第一村”民权县王公庄村讲授炭精画技巧。
  
  刘福顺说,炭精画是以炭精粉作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作为绘画工具的一种特殊民间绘画形式,用炭精画出的画可以保存几百年不褪色,但是对作画人的功底要求非常高,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细心。
  
  如今,很多朋友将孩子送到他这里学习炭精画,他也很乐意去传授。“也许这一老行当不久以后就会消失,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刘福顺说。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新乡炭精画 
09月21日

《闽西日报》:人物炭精画——一道靓丽的风景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王秀峰在展示她的作品:小龙女画像。


  
  闽西日报(记者 黄启元)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汀,人物炭精画一直受到市民的青睐。据了解,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长汀城里开炭精画店的只有两家,现在却发展到四家。其中有两个“才女”,一个叫王秀峰,一个叫范美珍,她俩开的画室,已然成为长汀古街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王秀峰与范美珍同年,是好姐妹,两人都从小爱好绘画。1991年,王秀峰从策武中学初中毕业,一毕业她就师从民间画师邱光汉学人物炭精画,掌握了炭精画的技巧。1994年,王秀峰开了一家炭精画室,至今已近20年了。王秀峰主要从事画人物炭精画,一般每天至少画一幅,除了人物炭精画,还画国画。
  
  从小爱好绘画的范美珍原先学厨师,开了10多年的美食店,很辛苦。她看到王秀峰开了画室,收入高,又不辛苦,于是她改行,也从事人物炭精画。有良好的绘画基础,范美珍经过王秀峰等人的指点,很快掌握了炭精画的技巧,2009年她也开了一间画室,生意一直很好。
  
  据介绍,炭精画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又名炭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小支流,源于国画,又区别于国画。它是一门反映人物对象的独特艺术,以其形象逼真、光线自然柔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等优点而独为一体。它以炭精粉作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为绘画工具的一种特殊民间绘画形式。这些特点都是其它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无法比拟的。由于炭精画富有立体感,易于保存,而且不褪色,所以一直受到市民的喜爱。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闽西炭精画 闽西炭精画像 
09月20日

秋千网:寂寞的炭精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讯(记者 徐立文)坊巷纵横的漳州老街,铺面林立,为数不多的几间传统老店就聚集在这里。打铁、画像、修钟表钢笔……有了老店的点缀,老街才有这般古朴风情。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老行当正逐渐退出百姓生活,老店老行当该如何创新、传承,这是一个问题。
  
  午后,阳光微曛,延安南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陈松年的画像店依旧冷清。
  
  陈松年坐在伟人、故人、娱乐明星的画像中间沉静地泡着茶。对于记者的到来,他一点也不感到诧异。这两年,访问小店的记者来了一拨又一拨,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记者们所好奇的恰恰是他所烦恼的。看到记者举起相机,他淡淡地说:“拍这个没用,这门手工艺已经赚不到钱了。”
  
  陈松年的父亲曾是漳州工艺美术厂的职工。画像店原本是漳州工艺美术厂的一个营业部,后来工艺美术厂倒闭了,画像店就由公家单位转为私人经营。陈松年算是子承父业,但他一开始并不愿意从事这行。“我以前是漳州玻璃厂的工人,1996年工厂倒闭,我下岗了。有段时间也四处打工,但是赚不到什么钱。后来我父亲就让我跟他学这行,好歹也能把这间店继续开下去。”
  
  炭精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以炭精粉作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为绘画工具。重在写实,具有形象真实准确、光线自然柔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等优点。在以前主要功用是遗照放大和旧照修复。从前在闽南地区,家家户户都会把先人的遗像挂在厅堂上,寄托哀思,以示孝敬。那个时候照相馆还很少,细腻逼真的炭精画成了照片放大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城里人已不时兴在家中显眼处挂先人的遗像,再加上照相机、照相馆的普及,拍照越来越方便,炭精画逐渐变得无人问津。
  
  陈松年告诉记者,现在来光顾生意的主要是乡下人。画一幅炭精画,要两天时间,画像加相框才收几十块钱。有时一星期都等不到一个客人。单靠画画是维持不了生活的,所以小店还兼营复印、扫描、晒图等业务。“一个月的收入刚刚够生活开销。”陈松年的爱人原本是漳州工艺美术厂做棉花画的,早几年也下岗了。陈松年感慨万分:“现在做手工艺的都吃不饱。”
  
  陈松年闲时常画些肖像练练笔,此时他的案头放着的是尚未完成的孙中山先生肖像。只见他把样稿(台湾某品牌香烟烟壳)夹进特制的放大镜中准备作画。陈松年解释说,炭精画最重要的是精确,所以要用放大镜明察秋毫。“画得不像就没人要了。”说着,他对照放大镜,在稿子上涂抹起来。不一会儿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就跃然于纸上,双目炯炯有神,领口笔挺,透着一股威严。陈松年虽是半路出家,但他觉得炭画并不难学,只要有耐心坐得住,细描慢绘,很快就学会了。可是,陈松年没打算把这门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学这个没用。学国画、油画什么的还有点前途。”对于画像店的未来,陈松年也没有长远的打算:“现在这店面是自家的,不用付店租,勉强撑得下去。等到这儿折迁了,我就不做这行了,租不起店面。”
  
  陈松年七十六岁的老父亲至今还期待着这门手工艺能够发扬光大。但直到记者采访结束离去,画像店除了三两个来复印的外,再没有其他顾客了。
  
  传统手工艺注定是寂寞的,生活早已改变了模样。某一天,当我们只能在回忆中追寻这些古老画面时,是否会留下一声叹息?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09月19日

秋千网:炭精画广受人民群众喜爱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讯(记者 若近)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记者了解到,炭精画,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粉画 
09月18日

秋千网: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广受网友青睐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讯(记者 若近)炭精画是濒临绝迹的中国民间美术。炭精画官方网站——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应运而生。该网站自上线以来,各地网友来访ip量与日俱增,据百度统计、我要啦(51.la)等数据显示,日均ip高达7000以上,包括港澳台地区,及海外。
  
  “炭精画”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也叫“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资讯 
09月17日

阳光巢:炭精画官方网站受台湾网友青睐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阳光巢讯(记者 李政)炭精画,是濒临绝迹的中国民间美术。炭精画官方网站——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应运而生;上线以来,台湾网友来访与日俱增,据百度统计、我要啦(51.la)等数据显示,台湾地区网友ip高达300以上。
  
  “炭精画”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也叫“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台湾炭精画 
09月16日

新华网:画了廿载炭相 热情依然不减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新华网讯(记者 庞文彬)时代的变迁,不少行当有如明日黄花,好景难续。禅城的炭相艺术,作为一门老行当,在影像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亦显得举步维艰。
  
  但是,入行已有20余年的李元立师傅却说,炭相虽老,也有新路可走,仍大有可为。回忆学画的青春岁月,这位执着的炭画艺人,热情未减。
  
  毛遂自荐卖出首幅炭画
  
  据《佛山日报》报道,昨日下午,记者来到禅城区福贤路,李师傅高挂的宣传牌格外显眼——炭相,上面还留有联络电话。招牌旁,挂有几幅栩栩如生的炭画。区别于一般路边摆摊,李师傅这种人摊分离,遥控“作战”的谋生方式,在福贤路为数不多的炭相作坊中,更显少见。
  
  顺着指引,记者来到李师傅家。李师傅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20刚出头的他,在一次偶然机会,朋友送给他一幅炭画,并教了一些画炭画技巧,一下子触发起他兴趣。随后,他买来纸、笔、炭粉等,从报刊上剪些人物肖像,相应“打好格仔”,就描、涂、擦起来。如此“实战”十几天,一幅“外婆炭照”宣告完工。
  
  “突发奇想,能不能拿去卖钱呢?”随后,李师傅怀揣两幅手稿,骑车来到广州一间“画相铺”,找到店主毛遂自荐。“当时很紧张,不知自己三角猫功夫能否过关”然而,店主看过他的作品,竟点头称许,并称往后可在该铺当个业余画师。
  
  自此,他便走上炭画谋生之路。从跟摊合作,到自立门户,如今的李师傅,每天早上8时多开铺,摆设妥当便回家作画,下午6时左右收铺。如此日复一日,李师傅倒显自在,“我享受的就是这种生活状态。”
  
  尝试推出“速写”类作品
  
  从业20余年,当年的炭画,在今日已日渐式微,这让李元立颇感无奈。
  
  “喜欢炭相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顾客是老人。”李师傅表示,就连作画用的炭精粉,他还得跑到广州去买。
  
  面对窘境,李师傅认为,随着时代发展,炭画已不仅基于它的存放时间长,永不褪色的特点,更着重于它的表现力。炭相可把人的生活神态,随意抽出描摹,其艺术效果远超彩照。
  
  纵然身边已经越来越少人从事这一行业,李师傅却从来没有放弃炭画,他告诉记者,平时总会思考炭画的出路,例如目前一幅炭相,配上相框大约需200元,这种价格对于为亲人保存遗像的顾客而言,比较合适,但对其他市民来说就偏高。为此,他将尝试推出“速写”类炭画作品,满足更多人需要,“旧行也能走新路嘛。”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新华炭精画 中华炭精画 炭精画技术 炭精画像技法 
09月15日

秋千网:百度百科收录中国炭精画第一人杨君明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讯(记者 周桦)日前,记者登陆百度搜索“炭精画”,“杨君明”跃入记者的眼帘,“炭精画”和“杨君明”有什么关系?记者怀着好奇的心情点击该搜索结果,“杨君明”“中国炭精画第一人”。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显示:“杨君明,男,贵州毕节人,著名画家,中国炭精画第一人。现为世界画家协会组织部领导、理事,新加城新炎黄美术俱乐部会员,深圳现代书画协会名誉理事,贵州炭画研究院院长,炭精画函授学校校长。杨先生自幼酷爱学画、书法,20岁前创作了两部美术字,一部叫《怎样写好美术字》,一部叫《美术字新变》,作为职业,四十余年来,已为各界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画像两万左右张,两万余张的画像功底造就了杨先生扎实的画像功底,于1985年起将炭精画单一画人头像的画法转变为创作画.20年来已创作了精品炭画百余幅.其中长卷画3副,如:“八十七神仙卷”、“韩熙载夜宴图”,从3米至5米不等,这两幅长卷画每幅均耗时一年左右。另外还有一幅特大,特长的炭精画“阴司冥府图”长24米,宽65厘米.此画耗时4年,画中有人物200余人,各种动物50多个室内外景色无数,是炭精画中的精品之珍品,从而结束了世界上没有任何入画出大型炭精画的历史。”
  
  记者又登陆炭精画官方网站——中国炭精画世界(www.tanjinghua.com),并连线中国炭精画世界工作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百度百科显示‘中国炭精画第一人杨君明’,名符其实,毫不为过!杨老先生早年主持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并开设函授部,不仅创作了大量炭精画精品,还培养了数十万炭精画学员。百度百科,是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书,是全球华人地区影响最广的互联网知识平台,拥有最全面的知识系统,最受华人地区网友的欢迎。通过对亿万网友集体智慧的挖掘和积极的开放合作心态,百度百科已成为国人获取权威知识的第一通道,已成为媒体舆论、网民公众乃至整个社会最重视、最依赖的信息获取渠道之一。”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百科杨君明 杨君明炭精画 毕节杨君明 杨君明炭画 
09月14日

秋千网:360百科收录“炭精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讯(记者 周桦)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记者了解到,360百科(http://baike.so.com/)收录“炭精画”。360百科致力于成为最为用户所信赖的专业性百科网站。360百科由奇虎360创建,为360搜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涵盖了新闻、数码、财经、旅游、影视等知识领域,旨在帮助用户及时、便捷地获得准确而权威的信息。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360百科 百科炭精画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