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桌标下载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炭精画
08月20日

《内江日报》:画像师现磨豆浆助画像增收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内江日报讯(记者 邹英)“现磨豆浆,是不是现磨的哟?”近日,一位女士经过市中区北街一个巷道口时,被小摊上的招牌“现磨豆浆每杯2元”吸引住。
  
  “请放心,绝对是现磨的!”摊主微笑着回答。
  
  听到女士说要一杯,摊主立即把摊子上摆放的黄豆、绿豆、红豆、花生酥等近十种原料各舀了一些放进磨浆机,加入水便开始磨,很快香味飘散出来。
  
  过了1分多钟,豆浆磨好了。女士接过杯子,喝了一口后情不自禁地赞叹:“嗯,真香!”
  
  “为什么磨得这么快呢?”女士离开之前疑惑地问。
  
  “原料早已洗净、烘熟,加入的水是冷却到4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将原料磨细就变成美味的豆浆了,顾客需要几杯,我就磨几杯,一次最多能磨6杯!”摊主解释道。
  
  这位摊主名叫尚礼军,是一名画像师。
  
  画像师怎么会卖豆浆呢?正当记者纳闷时,尚礼军说:“我画炭精画像已经20年了,天天坚守在这里,以前等待生意时感觉无聊,总想另外找点事情来做。”
  
  “我在东兴城区买了一杯现磨的豆浆,很好吃!”2012年下半年的一天,哥哥的一句话让尚礼军对现磨豆浆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在城区走了10多条街,到处寻找现磨豆浆的摊子,仔细观察并买来品尝。
  
  “在实地察看的同时,我还上网查资料,研究怎样才能把豆浆磨得又香又营养。”尚礼军告诉记者,第一次磨出来的豆浆并没有卖给顾客,而是拿给家人品尝,请他们提意见,不料家人都说味道很不错。
  
  今年1月18日,尚礼军开始利用等待炭精画像生意的空闲时间摆摊卖现磨豆浆。
  
  记者看到,摊子上放着很多原料,除了豆类,还有枸杞、红枣、芝麻、核桃等。
  
  “每杯豆浆由八九种原料磨成,这些原料都是原生态,磨出来的豆浆自然是绿色食品。”尚礼军透露,现磨豆浆,磨出营养,喝出健康。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生意一直都非常好,回头客也多。
  
  一个多月来,附近一位老大爷把尚礼军现磨的豆浆当成保健品,天天都要买加了枸杞的现磨豆浆。
  
  特别有趣的是:有一次,一个小伙子来到摊子前买了一杯现磨豆浆,因为味道好,他一口气就喝完了,然后笑着对尚礼军说:“师傅,再来一杯!”
  
  生意好,效益自然也好。尚礼军现磨豆浆每月纯收入1500元左右,加上画炭精画像,每个月总收入达四五千元。
  
  “现磨豆浆不会影响我做画像生意,反而让我的日子过得更加充实,也增加了收入!”尚礼军乐呵呵地说。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内江炭精画 内江画像 
08月19日

《三峡晚报》:“炭精画”今日被百度百科收录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三峡晚报讯(记者 舒云)“炭精画”是中国炭精画的俗称,也叫“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记者了解到,“炭精画”濒临绝迹,各地近百家报纸杂志、门户网站给予了报道。2007年5月18日,“炭精画”被百度百科成功收录。百度百科是“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书”,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始终为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三峡炭精画 宜昌炭精画 
08月19日

《内江日报》:尚礼军为炭精画而坚守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内江日报讯(记者 敬晓静)16岁拜师学艺,至今这位32岁的年轻人手中描摹的炭精画不下4000幅。他每天都守侯在画板前,用炭精粉和擦笔在画纸上捕捉明暗调子的变化,不管是残缺破损的画像,还是变色模糊的照片,只要是经过他加工处理,便能修复、还原。
  
  10月23日,记者来到市中区北街87号,立刻被眼前一幅幅挂在墙壁上栩栩如生的画像所吸引,只见近8米的墙面上,依次搁放着画着新中国建国以来历届伟人精美的炭精画。询问旁边歇气的老人,他指了指离巷子不远的一个拐角道:“那就是画像主人摊位的所在地,你去问问吧,他每天都守候在那里!”记者转过弯,看见一个身着白衣、相貌文气的年轻人正专心致志地埋头作画,他就是炭精画作者尚礼军。
  
  炭精画,是以炭精粉作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为绘画工具的一种特殊绘画形式。随着照相机、电脑绘画的普及,它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尚礼军相信:炭精画作为一门真实反映作品对象的独特艺术,依旧具有强旺的生命力。
  
  为了生活
  
  尚礼军的外公周悟庄是张大千金兰师兄陈石渔的弟子,受家风影响,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困,尚礼军辍学,师从李晓鸿,学习炭精画。“1992年,我想出去找一份事情养活自己,在街上转悠时,看见路旁有一个用炭笔绘画的师傅替人画肖像,一下子就挣了10多元钱,我很兴奋,心里想要是自己也能画就好了,不但可以发挥兴趣爱好,还能够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于是就横下心要拜师学艺。”尚礼军回忆道。
  
  他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的炭精画人物肖像已经画得惟妙惟肖。有了这门“手艺”,他便也学起了那些街头艺人,在街边小巷支个摊子为过路行人画肖像。尚礼军没有想到,这一做就是16年。起初,我并没有打算将它作为事业来经营,毕竟我还年轻,还有很多‘路’可以选择。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炭精画已经融入我生命里了,我一天不动笔作画,就觉得很难受,以致于不能静心做其它事情,也做不好其它事情。”尚礼军向记者笑了笑,又说道,“在街头流动作画,有很多地方不便,后来我将摊位固定下来,除了家有急事,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5点我都守在摊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6的光阴就这样过去了!”
  
  据悉,尚礼军家住东兴镇新江街道,原来在东兴区老街摆摊,1997年,他免费教了一位聋哑人小刘学习炭精画,学成后,为了方便小刘家人照顾小刘,他又将自己的摊位让给小刘,自己辗转来到市中区,重新设摊。“我觉得把手艺传给需要它的人,即可以帮助别人更好地生活,又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传统,心里很踏实!”尚礼军说。
  
  乐在其中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一位老人来取画,尚礼军将放在一旁的画像和一张一寸、已经发黄的照片一并递给了老人,老人接过后,双手颤抖,手抚画像喃喃自语道:“真是太好了!”老人说,他叫吴彦智,今年76岁,画像上是他老伴40多年前年轻时的照片,如今老伴已经过世,而照片早已经发黄褪色,所以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来画像,以留作纪念,没想到修复效果还不错,所以心里很激动。
  
  尚礼军笑笑,他告诉记者来这里的很多老人,都是拿着亲人存留下来的照片前来画像,而照片不是发黄变质,就是略有残缺,当然,偶尔也有没带照片,而要求画回忆照的。“今年3月份,一位姓许的60多岁的老先生找到我,请我为他母亲画一幅回忆照,因为他母亲生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只能通过描述来绘画,我画完后,老先生说相似度有80%左右,他捧着照片时,眼眶竟有些湿润了。”尚礼军说,“有时候我在想,在街巷摆摊画画,真的不违背我绘画的初衷吗?老实说,我从拿起画笔的第一天,就立志做一个像外公一样的画家,但我对现实很满足,我觉得生活很有意义——我所做的事情是能够唤回人们美好记忆、留住美好瞬间的事情,虽然只是定格在纸上,但对需要的人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也得到了别人的认同。”据了解,在2001年初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举办的《2000年——我们的地球》摄影展上,内江摄影家李绍毅拍摄的照片《过客》获得了国际摄联(FLAP)金牌,他就是以尚礼军创作炭精画作为背景的。
  
  仍有前途
  
  尚礼军说,以前人们用炭精画来描摹大幅人像,炭精画很流行;就是八九十年代,炭精画仍然有市场,特别在农村,老人过世大多都用炭精画作遗像。他的月收入最多时600多元,比当时大学教师工资还高。现在照相馆遍布城市,电脑绘画、手机摄像和数码相机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炭精画在市场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如今在内江市区内也只剩下5个摊位在经营,消费群体锐减。
  
  尚礼军认为:“炭精画在市场上虽然严重缩水,但作为悠久的传统民间绘画艺术,它具有永不褪色的优点,可以完好保存数百年,而且它的画像色调明快,立体感强,画面效果几乎可以乱真,作为代表传统绘画的‘古董’它不会被时代潮流所湮没。”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内江炭精画 炭精画 
08月18日

中华网:湛江民间炭画家——李中华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中华网讯(记者 毛毛)我们摄制组来到湛江,寻找一门即将失传的民间炭相艺术。炭相艺术传承至今,深受群众的欢迎,湛江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是一座滨海城市,我们要采访的炭画师位于霞山区解放街道逸仙路段,我们在解放街道办采访了办公室李纪发主任,解放街道办是霞山区的一个较为中心的区域,社区各方面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规划下,社区群众和睦相助,生活平稳各行各业都在迅速发展中,他说李师傅在逸仙路段从事炭画几十年了,他经常帮助那些比较贫困的客人免费画像,每当儿童们放学回家路过那里都要看李师傅画画,他有时耐心为同学们讲解,李师傅看到我们要采访他,他很激动,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他一边与我们谈话一边画画,旁边还有人正等着要画,他说他来自于化州区新安镇,自小喜爱艺术,受几代家人的传统影响,尤其钟情于炭画艺术。在农村读中学时,面对贫穷的家境他就懂得勒紧裤腰带用节衣素食的钱买来便宜的颜料学素描。而当他得知我市吴川的炭画知名度颇高、家家都有老人的炭画相时,就独自一人跑去拜师。高中毕业后,有志的他一边在农村劳动,一边坚持每晚在煤油灯下学炭画。春来秋去,年复一年,他从未放弃对炭画艺术的热衷。他曾经画了一张孙中山像,外国友人想高价购买,他没卖。他说孙中山先生是国父,我们中国人要永远收藏它,不能流传到国外。广东电视台拍摄吴川籍的民主革命时期张炎将军的电视剧,经人推荐,找到他请他为电视剧作画张将军之像,还请他画蒋介石之像。台湾地位显赫的彭令占他先生,早闻他的炭画不错,莅临湛后专门拜访了他,并请他为其仙逝老人作画。这画,是凭口述画出来的,让彭先生拍案称绝!
  
  1987年,一位香港中年男子到湛江旅游,发现他的炭画手艺不差,就请他为想像中的已不在人世的老父画像。面对着就要离湛的香港同胞,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解项“任务”,让这位同胞不知如何感谢为好,只有拿出比原先讲定的多出10倍的港币给他,但他没多收。第二年,这位同胞又专程带夫人到湛找到画了夫妇俩的相。
  
  他的爱国热情深受我们感动,他还有两个孩子都在美术学院读书,全靠自己这门手艺维持家用和孩子读书的费用,他说他每天都在画画,有时一天画三到五张忙不过来往往会一直画到深夜,我们让他带路到他家看看,他在我们的车上都不停地接到电话订单他确实很忙的,大约五分钟后快到家了我们的车开不进去,只好停在外面,我们下车步行,在宽阔的步行街上我们和他的两位朋友一行边走边谈,一路的商铺抛在后面,不觉就来到他家的住所,他家的住房在五楼是部队的单位房楼梯较宽,上去后就看到门上贴着一个大的喜字,他说他的大孩子今年刚结婚,他的爱人早早就在门口迎接我们,后面还跟着一个不满三岁的小孩,显得很好奇大大的眼睛看着我们,那是他的外孙子刚满两岁,他爱人对李师傅平价很高,说李老爱家,助人为乐,老实本分她愿意支持丈夫的工作。他的两位朋友也都认可李师傅的为人,他们说李老非常热衷于画画,年轻时画招牌画,玻璃画,国画等后来喜欢上炭画,炭画是当地拜祭祖先用的肖像画意在尊敬祖先是中华尊老爱幼的文化传统它能传承至今主要是不退色的优点也是一门手工艺术。我们临走时他的爱人和外孙子送我们到门口,我们在心理默默地祝愿李老家幸福安康。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湛江炭精画 炭精画 
08月17日

《福州日报》:炭笔绘就坚强人生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福州日报(记者 朱榕)27日,黄舒达侧卧着,用炭笔在纸上一笔一笔地勾勒,神情专注。因为胸部以下瘫痪,40多年来,他就是这样蜗居在斗室中,寂寞地画出了一幅幅正渐渐失传的炭精画。
  
  一支画笔陪伴苦难人生
  
  黄舒达的家在连江县百凤花园中。因为瘫痪,他每天只能画1小时,普通的一幅画要历时半个多月才能完成。
  
  黄舒达的人生充满了不幸。
  
  12岁时,因为医生误诊导致脊椎受损,推出手术室时,黄舒达陷入昏迷,几次在鬼门关徘徊,医生甚至断言:“这个孩子活不过一个月。”好容易抢救回来,胸部以下都失去了知觉。清醒过来时没,他撕心裂肺地喊:“我的腿啊,我的腿啊!”他永远失去了迈步行走的权利。
  
  躺在床上,黄舒达既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承担寂寞的啃噬。有一回,母亲的同事上门看他,劝他去学炭精画,将来好自立。这是一种利用炭粉、擦笔、药棉、橡皮为绘画工具的民间绘画形式,融写实和艺术为一体,以前主要用于替人画像。
  
  一个人的时候,黄舒达就找了照片用铅笔临摹,但怎么画也画不像。“弟弟,你去帮我看看,人家的炭笔是怎么做的”“给我拿一张炭精画,我研究研究”……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学着别人,把毛笔用棉线扎起来,露出尖尖的一小撮毛,蘸着炭粉在纸上比划,又拿着别人的成品,自己推究作画的过程、笔触轻重等。
  
  慢慢地,他入门了。“大概过了三四年,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画得像那么回事了。”黄舒达说,沉浸在绘画的世界中,自己浑然忘记了生活的苦难。因为长期侧向一边作画,他左侧的脸上被压出了一块块斑。
  
  这一画,断断续续画了40多年。这个过程中,身体状况不佳,他经历了几次生死考验,但只要拿着画笔,他的人生就一直充满了希望。
  
  家人给他撑起一片天
  
  从瘫痪起,黄妈妈就一直照顾儿子。黄妈妈年纪大了后,这个接力棒又被黄舒达的姐姐、弟弟、弟媳妇、侄子们接过。
  
  “为了让弟弟活下去,我们前后找了10多家医院,给他针灸、按摩。”姐姐黄宜萍说。长期卧床后,黄舒达身上长了褥疮,也是妈妈、姐姐帮他长期上药、擦洗。为了让病人有舒适干净的环境,弟媳杨秀芳经常要钻到床底,趴着把地板拖干净。去年,黄舒达大便干结,腹大如斗,姐姐忍着恶臭,帮黄舒达把大便抠出来。
  
  因为生活不能自理,黄舒达一直和弟弟一家生活在一起。
  
  在黄舒达床前有一张桌子。这既是他的画桌,也是一家人的饭桌、麻将桌。怕哥哥感觉冷落,一家人都围在黄舒达的床前吃饭。弟弟黄宜恒带朋友回来搓麻,也会拉上黄舒达一起酣战。
  
  “家人对我很好。”一路被家人保护着,黄舒达没有病人的阴郁,笑起来也十分开怀。在亲情的滋养中,他心无杂念地在艺术的殿堂中徜徉。尽管当初为生计学画,但他现今都没有卖过一幅画,最后都送了人。
  
  最小的侄子在黄舒达的画桌边长大,耳濡目染下也对美术发生了兴趣。在他的指点下,小侄子从小就在各类书画大赛中获奖,并于去年考上了中国美院。
  
  希望炭精画得到传承
  
  黄舒达早期专攻黑白炭精画,渐渐涉及风景、花鸟,后来又转向彩色炭精画,所用的炭笔也越来越丰富。刚涉及彩色炭笔画时,他常把握不准炭粉用量,经常用色过厚,他就多放一点或少放一点,一点点慢慢试验。
  
  最近,黄舒达的炭精画渐渐在连江小城里有了些名气。
  
  2010年的元宵,黄舒达的炭精画参加了福州残疾人手工艺品展示公益活动,他的一幅名为《虎啸山林》的炭精画被省市领导表扬,他的画作因此渐渐为人所熟识,并让人们重新注意到炭精画这个生僻的画种。
  
  “姐姐,你也去学吧。”得到别人的认可后,黄舒达更起劲了,不断怂恿姐姐学画,希望能把这门传统的手艺传承下去。
  
  虽然当初别人说他活不过一个月,但黄舒达硬是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对绘画的不懈追求活过了40多年,黄舒达和炭精画之间,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福州炭精画 
08月15日

《现代汉语词典》有收录“中国炭精画”吗?


分类:问学堂 | 超过 人围观

《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首部权威的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炭画”被收录其中。“中国炭精画”是炭精画(炭画)新概念,提出来的时间并不久。
  
  《现代汉语词典》在第1225页收录了“炭画”,解释是:“用炭质材料绘成的画”。
  
  《现代汉语词典》始编于1958年,是中国首部权威的现代汉语规范型词典,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丁声树先生曾先后主持工作,参加编写的人员有数十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炭画 中国炭精画 现代汉语词典 
08月15日

内蒙古新闻网:王万瑞首创宣纸炭精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内蒙古新闻网讯(记者 保尔)在呼和浩特市文化宫街宁宇古玩城三楼,有一间叫画艺轩的画廊,许多人被这里惟妙惟肖的人物、山水和鸟兽画所吸引。这些画笔触明快典雅,细腻柔和;从蓝天白云、鸟兽毛皮到人物神态,极强的真实感令人分不出究竟是照片还是画。6月12日,画艺轩的主人———王万瑞笑着介绍:这些都是炭精画。
  
  说起炭精画,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知道,那是用毛笔蘸着炭精粉末在画像纸上绘出的画。据说炭精肖像画由于其极为逼真,三四十年代在上海曾风靡一时。随着历史的演进,照相机的普及和电脑的应用,炭精画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年近50岁的王万瑞出生在一个绘画世家,他的父亲王辅从20岁起画炭精画,直到病危才放下画笔。打开父亲的遗作,王万瑞发现,父亲的画都是黑白人物肖像。由于炭精画是用毛笔蘸着炭精粉末来画,所以通常都画在纸质较厚的画像纸上。然而,用画像纸作的画立体感差,也不能装裱。怎样才能推陈出新,让炭精画绽放出新的光彩牵经过苦思冥想,王万瑞把目光放在了改变画纸上。
  
  他尝试着在宣纸上画炭精画。画破了上万张宣纸后,王万瑞终于掌握了在宣纸上做画的力度。他废寝忘食地钻研碳精画,按妻子李淑婷的说法:“已接近痴迷的程度。”如今,王万瑞的炭精画突破了只能画人物以及黑白色调的局限,山水、鸟兽都五彩斑斓地跃然纸上,他已成为全国在宣纸上作炭精画的第一人。
  
  炭精画有着独特的效果和收藏优势———不怕晒、不褪色、不发黄、真实感强,因而受到很多收藏者的青睐。内蒙古书画院的刘书记等许多业内人士也称赞不已。
  
  “我想在呼市举办一个以草原文化为题材的炭精画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内蒙古,了解炭精画、学习炭精画,不要让炭精画退出绘画的舞台。”王万瑞道出了自己的理想。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宣纸炭精画 炭精画 
08月14日

《大庆日报》:正在消失的稀有画种——炭精粉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大庆日报讯(记者 白玉兰)古代,没有摄影技术。人们想要为自己留下一幅像,就只有靠绘画艺术了。
  
  达官贵族,自有名人雅士为之服务,多以高雅艺术工笔画绘像。但在民间,百姓们谁来给绘?
  
  炭精粉画,由此而产生。
  
  近现代,随着摄影技术的临来,这一稀有画种正濒临灭绝,逐渐消失……炭精粉画艺人,更是难寻其迹。
  
  在大庆,却有这样一位艺人。一个周日,记者寻访而至。
  
  猪油、松香、炭精粉
  
  摁响门铃,开门的,是王祥的妻子。她笑迎记者入室。
  
  厨房内,王祥正在熬猪油。
  
  对记者,王祥只微笑点头,目光未离灶火。渐渐,半屉猪油已熬好,又见他取来一物,是松香。
  
  王祥更加聚精会神,精确配比着猪油与松香的比例,随之,燃起松香。此时,似乎火候的掌握更为关键,王祥凝神观火。
  
  少顷,又见他取来一泥塑花盆,内壁粗粝,扣在正燃着的燃器上。
  
  继续观火调火候,时间滴答答流过……
  
  终于,王祥小心翼翼取下花盆。轻轻把花盆递到记者面前,但见花盆粗啦啦的内壁上,挂有一层黑色油烟状物,很似过去年代煤油灯的油烟。
  
  “这,就是炭精粉了。”王祥说。
  
  至此,记者才恍然大悟,王祥是在炼制炭精粉画所需的原料。这种经由猪油、松香燃烧后所成的“灰”,即炭精粉。炭精粉画,因此得名。
  
  凡是炭精粉画艺人,都必身怀这一独门绝活,会炼制炭精粉。
  
  “炼制技术,很关键。像松香和猪油的配比,火候的掌握,都要求恰到好处,否则或者挥发了,或者烧没了……”“我10岁那年,刚学,自觉简单,就跑到自家仓库偷偷炼制,不想松香配多了,惹发大火,幸亏被几个邻居大叔,把我从仓库拖出来,见我全身糊黑,只剩两排白牙……”
  
  王祥边笑谈,边小心翼翼,把挂在花盆壁的烟状物,层层“请君入瓮”,装入一器皿中……
  
  “炭精粉回收,也是一绝活,处理不好,一点也甭想收回来。”
  
  百年不褪色
  
  炼制好的炭精粉收集完毕,王祥开始作画。见他以毛笔、橡皮等物,蘸着炭精粉,慢慢擦,擦出了人脸,擦出了眼眸……此画,竟是这样擦出来的!
  
  此刻,王祥妻从另一室内,捧来一幅王祥的炭画作品。
  
  抬眼一触那画,心内不禁一震——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妪,额上深凹的皱纹,那神,那丝丝苍发,那韵……
  
  王祥停下了手中的笔,笑了:“过去民间的画像,都这样,比现在的照片更立体逼真,老百姓叫‘造像’。”
  
  王祥说着,转身又取来一张炭画。显然,这是一位老人的画像,画中人微微笑着,安静慈祥。
  
  王祥讲了一个小故事:就在前几天,两个同事不知听谁说王祥会这手艺,来找他。见面,就递给他一张老照片,2寸大,却是好几个人的合影。
  
  “中间这是我爷爷,我们想……还原爷爷的相貌。”两个女子迟疑地说,显然,她们觉得有点难为人,因为即使用放大镜看,也很难看清。
  
  其实,像这种残缺破损的照片,惟有炭画能还其原貌。程序,是先拿着放大镜,按照照片,以素描方式画下大致轮廓,再让亲人描述,老人的性情,神情,表情……再进行素描绘画,直到家人说像……再以炭精粉绘制,那就成像了。
  
  “前两天,两个孙女来了,见到这张画像,就掉泪了……”
  
  两相对比,这张炭画像比原来的照片,扩大了不知多少倍,却真如其人!
  
  不管是残缺破损的画像,还是变色模糊的照片,炭画艺人都能通过炭画独特的艺术加工,修复、还原。
  
  炭画,还有另一极限魅力,百年不褪色,保存好了,可以千年如初。
  
  坚守,中国元素的乡愁
  
  多少年了,相识不相识的人,寻到王祥,找他帮助修复照片、画像……他从来分文不取。
  
  问王祥,他笑。“是一种文化的乡愁吧!”
  
  6岁大,他就迷画画迷得梦一样,妈妈带他去齐齐哈尔国画院,人家看他“还太小”,遂推荐一人。
  
  这人,就是一位炭画老艺人。姓梁,据说最早是宫廷画家,专为达官贵人画像。
  
  跟着老艺人,王祥学了6年炭精画,深得精髓。
  
  后来,王祥却因此遭受致命打击,因为直到去报考艺术学院时,才知道自己所学是民间艺术,不被考试承认……
  
  但是,到今天,他已成为一位优秀的工笔画画家。他依然,始终坚守着,这难登大雅之堂的炭精粉画。
  
  在王祥的画室里,摆满了多年创作的炭画。
  
  “剩下的,不多了,红楼十二钗,十大元帅和铁人王进喜的炭画,都被朋友要走了,有的参加展览,被收藏了。”王祥说。
  
  那幅周恩来,曾入选全国书画展,并被周恩来纪念馆收藏;而那个老虎头的炭画,则是王祥在炭画技艺上的一大突破,画老虎,最难在虎毛,需要更高的技艺,才能完成。
  
  如今,王祥已经拓展到山水景物也都可以在炭画下鲜活起来。为此,2008年,他被授予中韩文化交流使者国际艺术家称号。
  
  采访当日,王祥正在绘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画像,为参加大庆油田建党90周年画展准备。
  
  王祥说,他惟有一个心愿,这纯粹着中国元素的,中国最古老的艺术,还有那一代代老艺人的心愿,能传承下去,至少让多一个人知道……
  
  乡愁!
  
  中国元素的乡愁!王祥的话,触心。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大庆炭画 炭精画 炭精画 炭精粉画 
08月14日

王祥


分类:艺人汇 | 超过 人围观


  
  王祥,男,生于60年代,中国书画名家协会会员,炭精画家,现工作在大庆油田第十采油厂。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0年在迎奥运海峡两岸中国书画激情赛中获书法类银奖,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书画展炭精粉画《公仆》入选,2010年中国工笔画《冬雪》荣获首届中国书画界百名财富杰出贡献勋章。多部作品受邀参加中日韩港台友好巡展。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大庆炭精画 
08月14日

《京九晚报》:城市最后的炭精画像人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京九晚报讯(记者 蒋友胜)随着相机的普及,民间画像技艺江河日下。想找到一位画像师,太难了。据说,王保成是我市最后一位画像师。
  
  寻遍商丘市任何一个角落,只有王保成,还在埋头用炭精粉仔细地画那种能保存一二百年不变色的古老画像。
  
  他在传承一种民间绝技,他在丰富着古老的炭精画法。在炭精画日渐被社会冷落的今天,他在表现着一种民间艺人的不舍与执著。
  
  那种追忆——
  
  老街、画像艺人
  
  王保成今年50岁,现居住在商丘市民主中路纱厂北家属院。王保成的老家在市光复街上。光复街,曾经承载了王保成快乐的童年和一度辉煌的画像业。
  
  年幼时,王保成就对绘画、书法感兴趣。那时候,王保成经常在街道的角落里看到画像人。画像人坐在一个马扎子上,对面坐着一个老爷子或老太太,旁边围着三五个看画像的老街坊。画像人作画,聚精会神,半个多小时画像就出来了。画像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往往能迎来被画像人及围观者的喝彩。看着画像人的“神气”,王保成就喜欢上了画像。很多时候,只要有画像人到光复街,王保成就最先坐到画像人的身旁,仔细地看画像人的画像流程及运笔涂墨情况。在很多街坊为画像人喝彩的时候,年幼的王保成还在托腮静思。
  
  没有拜师,王保成靠自己的认真观察逐渐掌握了画像的要领。
  
  画像首先要勾勒出被画者的轮廓,在学校里学到一些素描知识的王保成“洋为中用”,把西洋画中的素描引进到传统的画像技艺中,使画像的速度更进一层。王保成把自己改进的画像技法称为“炭速画”,就是炭精画速成像画法。
  
  中国传统的民间画像,一般用毛笔、排笔当工具,炭粉为原料。所作画像保存时间较长,一般一二百年不会变色走样。这种传统画像技艺因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竟然一直没有登上“大雅之堂”。至今,在各类美术院校中都没有关于中国传统画像的介绍及专业课程。想学习民间画像,如今也只能通过拜访民间画师或像王保成一样“自学成才”。
  
  1976年,尚不到20岁的王保成在光复街的一个电线杆子上绑了一块木牌子,牌子上面写到:画像,由此往西100米。从那时开始,王保成就成了他曾经非常羡慕的民间画像人。
  
  从1976年开始,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找王保成画像的人特别多。平均起来,王保成每天要画10多幅人像。“比现在一个月画得都多。”王保成说。那时候,很多商丘人都知道光复街上有一个画像的,画得很好。商丘周边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人也慕名找王保成画像。王保成的画像,曾经挂在了成千上万个老百姓的家中。
  
  随着照相机的普及,画像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民间画像人封笔的封笔,去世的去世。而年轻人,谁还愿意去学这种费时又费工的画法?
  
  随着岁月的流逝,王保成成了民间画像这种老技艺的孤独坚守者、城市里最后的画像人。
  
  这种现实——
  
  斗室、门可罗雀
  
  王保成的家,4间红砖矮房子,1间不足10平方米的画室。
  
  画室里挂满了王保成创作的画像,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及与他同时代的演员田华……那种黑色留白的半身照,更像一种老照片,散发着一种久远的气息。
  
  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繁华相比,现在,王保成的画室很少有人光顾。“一个月也就画几幅画。”但是,王保成仍然在认真地坚持着。王保成说,画像是一种艺术,他埋头作画,往往能进入一种境界,独得其乐。
  
  在名片上,王保成称自己是画像师。一般的江湖行业,都称“匠”,如泥瓦匠、木匠、工匠……严格来说,王保成应该与画年画的民间艺人一样称为画匠。可王保成不以“匠”居,他说,相比照片,画像是一种艺术,它闪耀着一种艺术美。而照相,多是机械性劳作。相比那些从事机械劳作的摄影师来说,他更有资格被称为“师”。
  
  近几年,人们的返古情怀越来越浓。很多大城市,画像师再次迎来社会的尊重。王保成就有一个学生,以前在深圳当保安,后来跟他学到画像技术后,又返回深圳专业给人画像,收入非常可观。那个学生曾经劝王保成到大城市去生活,可王保成思前想后,最终还是留了下来。王保成说,他自小就生活在商丘,习惯了,已不想离开。再者,王保成有一个脑瘫的儿子,他已经照顾儿子20多年了,一离开,心里就挂念得睡不好觉。
  
  近两年,王保成的画室开始恢复人气。商丘师范学院美术系的部分学生及市内一些学美术的孩子经常到他那里,去学习、观看这种中国古老的画像艺术。
  
  谈到画像的古老,王保成说,中国最早的画像技术是用柳树枝子画的。先将柳树枝子烧成炭,然后再画。后来,发展到先用笔画,再涂锅底灰。现在画像时一般用毛笔、排笔,原料是炭粉。王保成经过研究和实践,现在还能用广告色、水粉作画。画像一般是黑白色的,王保成现在也能画彩色画像。“但是,彩色画像看着没有黑白画像有力度和表现力。”王保成说。
  
  作画时,王保成总将他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画室门关起来。门一关,王保成就将世事的喧哗和浮躁关在了门外。他,在画像中独得其乐。
  
  一种精神——
  
  优势、传承千年
  
  尽管相机的便捷挤占了画像的市场,可是,作为传承了千年的古老画像技术,它自身独有的优点仍然不是相机所能够取代的。
  
  比如保存时间。一般的照片保存10多年就要变样、失色,而炭精画像保存一二百年也如初画成时一样。现在,王保成接的画单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修补照片”。老人去世了,当初拍的照片越来越变形,有人就会把已经去世的老人的照片拿给王保成,让王保成看着照片再画一张更加清晰、原生态的画像。王保成说,让他修补再画的照片都有残缺,有的角子没了,有的中间掉了一块,有的照片上的人像比例失调,但经过他重新画像后,画像会非常完整。为去世的人修成完美的画像,是对生者的安慰。每画成一幅,王保成都会很欣慰。
  
  画像还有一个独有的特点,就是照求画人的描述画像,这也是相机所无法取代的。年前,一位80多岁的老人找到王保成。老人说,他非常想念他的外祖母,有生之年想再看看外祖母的样子。80多岁老人的心愿,让王保成不忍心拒绝。他仔细地询问老人外祖母的眼睛、嘴巴、额头、身材……照着老人的描述,王保成精心、细致地完成了老人外祖母的画像。老人看着他的“外祖母”,哭了。
  
  画像还可以传神。画像师通过画笔,给被画像人赋予神韵。这一点,相机也是比不了的。曾经,有一位中年人急切地找到王保成,让他给他的父亲画个像。因各种原因,那位中年人的父亲没有留下保存很好的照片。找到王保成时,他的父亲正在精神病院住院。病床上,中年人的父亲面黄肌瘦,神志模糊,双目无神。王保成支起画夹,画出轮廓后,通过上色的深浅,把那位中年人的父亲在患病前的样子画了出来。画上的人,精神饱满,双目炯炯有神,健康硬朗。那位中年人看后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来表示感谢之情。
  
  王保成在日夜不舍地坚守着,他相信他的观点:画像是一种艺术,艺术有其独特而隽永的魅力。画像不会消亡,艺术不会老。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炭精画像技法 
08月14日

《信息时报》:炭画“粉丝”重聚街头画档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信息时报讯(记者 邝凝丹)近日,在保护本土传统工艺的呼声中,退居巷弄的手工瓷炭画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近日记者偶遇在仓前直摆瓷炭画摊的邓老伯,听他分享百年本土工艺的欢喜与哀愁。
  
  今年年初,邓老伯创作一幅孙中山先生的瓷炭画像,参加广州日报发起的民间艺术作品征集活动,想不到竟然入选了,更没想到,许多怀念炭画的粉丝从四面八方赶来邓老伯给自己和家人画炭画像,此前他每月的营业额也仅三四百元,从此每月收入有一两千元。“一位老军人带着他年轻时候的照片让我画像,还有台湾客商开豪华车来找我。”他说。
  
  邓老伯介绍,一幅瓷炭画的好坏,取决于炭画像与照片的相似程度,“最好的炭画师傅,画出来的画看上去跟照片没什么区别。”制作瓷炭画首先要将照片按比例放大翻拍,再用毛笔填充碳粉,通过深浅不同的黑色,展现人物面部的光影和线条,比素描更像真人。在没有照片放大技术的年代,炭画是人们将小幅黑白照片变成大幅画像的一种途径。
  
  早在解放前,邓老伯的父亲就在广州市经营炭画商铺,他从小开始帮助父亲制作炭画。一般学炭画的新手只能画人物的衣服,但邓老伯在14岁时就能画人物的头像。但他并不希望让儿子继承手艺,虽然生意好转,但广州同行已寥寥无几,而且由于电子摄像技术日益发达,现在的瓷炭画大部分都用电脑绘图,这使这门传承百年的古老艺术前途堪忧。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炭画粉丝 
08月13日

《羊城晚报》:炭相,今日不“褪色”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羊城晚报讯(记者 赖小琴)“炭画,仍不会褪色”,近日,肇庆老城区一位老艺人一语双关地告诉记者。炭画这一民间手艺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时代狭缝中顽强生存着,炭相师傅们正在寻找着各种技艺渠道突围发展。
  
  需求小连炭精粉都难买到
  
  “过去受技术所限,相片存放时间长容易褪色发黄。而炭画则以化学性质稳定的炭精粉作为涂料,画像保存时间远远长于普通相片。因而以前许多人都会请炭画师傅为先人绘画炭相”。肇庆街头的一位炭相师傅杜周来说,其实,只要喜欢,谁都可以画上一幅,但是,到现在还有人错误地认为炭相是即将过世或已经去世的老人才能画。
  
  在肇庆城区睦民路的一段斜坡上,一张破旧的桌子摆着十几支粗细不同的毛笔,旁边还有一盒炭精粉,加上铅笔和橡皮擦,还有墙上悬挂着的几幅神采飞扬的人物肖像,这些就是炭相师傅杜周来做生意的全部家当。杜周来说:“现在喜欢炭相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顾客是老人。会炭相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肇庆城区的炭相档不超过十间。”据说,由于需求小,现在连作画用的炭精粉都很难买到。如今每张炭相画,配上精致的相框,再加上精包装,已升到100元以上。
  
  一幅炭相画三天才能完成
  
  杜周来说,炭相生意的“黄金时期”在1985年到1995年间,而与摄影技术相比,炭相这一古老艺术存在着太多与追求速度的时代格格不入的因素。“要画一个人的肖像不难,难的是画出他与生俱来的气质神韵,一幅精细的炭相,有时要用三天才能完成”。谈到炭相艺术生存的艰难,杜周来说他自己不会放弃,但却不会让儿女继承。“以前几乎每天都能接到生意,现在却一个月还不到五宗生意。”
  
  杜周来的这些感叹,在家中四代人都是炭相师傅的罗永新那里产生了共鸣,“小时候父亲出去画相,可能会带回一只鸡蛋或者是一杯米,那就是他的酬劳。改革开放后炭相曾经得到很多人的喜爱,生意也一直都不错。但这十年多以来,炭相生存空间逐渐缩小”。
  
  画彩色炭相让更多人接受
  
  为了加快炭相完成的速度,罗永新现在正在肇庆画院学习国画。“国画的一些技巧,完全可以融合到炭相的制作技巧中,这样就能加快速度,还能让炭相画的人物更传神。”记者见到,在他的案头,摆着几本绘画书籍。
  
  罗永新告诉记者:“去年有一名新西兰人,拿着儿子的照片要我帮他画,说是作为特别的生日礼物送给儿子。画完后他儿子非常喜欢,离开肇庆前,父子两人还特意跑来要我题字、写明通讯地址。”外国人对炭相感兴趣这一信息,让罗永新仿佛看到新的希望。
  
  在罗永新的店铺里,还悬挂着几幅彩色的炭相。“彩色炭相一改其一贯的灰黑面孔,能让更多人接受。”罗永新说:“炭相是一种民间艺术,虽难登大雅之堂,但现在有人将它看成艺术品和纪念品,保存时间能超过百年,这又让收藏爱好者看上了它。随着传承和发展,如今炭相又逐渐演变成一种高雅的艺术品了。”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羊城炭精画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