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桌标下载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内江炭精画
10月13日

内江新闻网:不褪色的真实,忘不了的炭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内江新闻网(记者:唐璜/实习生:唐小博)
  
  ■ 炭精画也叫炭画,是一种民间流传至今的艺术。由于炭精性状稳定,有较强的附着力,画出来的人像黑白分明、光线柔和、画面细腻逼真、永不褪色,因此能够长时间保存。
  
  ■ 炭精画悠久历史,魅力独具,一直不缺少“粉丝”。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炭精画,了解它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内江炭精画的发展和演变
  
  清朝,西洋画技法传入中国,炭精画也随之进入人们的生活。那时,长者离去之后,子女会请画师画一幅逝者炭精画作纪念,随着时代的演变,到如今,永不褪色的炭精画受到城市各类人群的喜爱,因为真实,不褪色,正如初心不变。
  
  上世纪90年代初,内江的炭精画绘画者没有专业的画室,更多的则是在东兴区的路边、街头和巷尾进行创作。来往路人、已故老人成为画师们作画的对象。一张装裱好的肖像画价格在25元左右。
  
  到20世纪初,这些在内江街头巷尾的绘画者们,开始有了相对正规的“画室”,那就是店面,前来画肖像的人群逐渐发展为小孩或年轻人,价格也由原来的25元增长到100元左右。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炭精画也逐步由原来的“地摊画室”,“店面画室”发展到“网店画室”,价格增长到300元不等。炭精画虽在发展,但内江的炭精画师这一群体却在日益减少,由最初的300人左右减少到如今的20人左右,画师们流入到各行各业。
  
  走近内江炭精画爱好者
  
  随着时间的流逝,炭精画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日渐消失。但在内江却依然有那么一群炭精画爱好者,他们不是专业画师,却喜爱艺术,对炭精画情有独钟。
  
  A、一个农村娃与炭精画的故事
  
  王利出生于东兴区平坦乡,从事炭精画创作十六年,从小深爱画画,但遭到父母反对,认为是“不务正业”,乡里人更是普遍觉得学画画不如学照相。“小时候家境贫寒,温饱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拿出多余的钱来买画画用的原材料了,只得找一些简单的绘画工具进行自学。”王利说道。
  
  夏天蚊虫多,为了避免蚊虫叮咬,王利用旧布料把腿和手臂包裹起来,进行绘画练习。后来,王利跟随专业炭精画师学习绘画,为了节省零用钱购买画画原材料,每次大家叫他一起吃饭的时候,王利不得不假装说“没有画完,你们先去吃”。等同学们走后,他则一个人拿出两角钱一份的酸菜,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王利学完了炭精画绘画所必需的素描等相关方面知识。
  
  B、从理发师到炭精画爱好者
  
  30岁的张思东个子不高,一张娃娃脸,发型独特,肤色透出健康的光泽,说起话来,快人快语。
  
  10月3日,天空下着大雨,家住东兴区中兴路的张思东正在家里画画。目前他自己开了一个相馆,空闲时就画画。
  
  曾经的张思东是一名理发师,后到外地工地工作,2004年回内江。身边很多朋友喜欢画画,张思东也学了几天,但没坚持下来。但命运是个很神奇的事,有一天,他看到一位朋友画了一幅画,“我印象特别深,画面是一位外国女孩,是个侧面像,看不清脸的全部,但少女金色的头发和发丝上的蝴蝶结,美丽逼真,以及画面的柔和让我终身难忘,从这以后,我开始认真学习炭精画。”就这样,张思东从理发师变成了炭精画爱好者。
  
  炭精画:打动我们的
  
  是那份永不褪色的真实
  
  人们说,这是快节奏时代,没人能阻止时间的停留,很多东西都在时间的淘沙中渐渐被淘走了,而炭精画却仍然被一些人群所钟爱,所追逐,究其原因,打动人的正是那份永不褪色的真实。
  
  炭精画爱好者李强告诉记者:“用炭精创造出来的作品,是永远不会褪色的,保存个七八十年都不是问题。”而炭精画最具特色的地方还在于它能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这是其他画种所不能比拟的,而这也是李强一直在炭精画这条道路上坚持下来的原因。
  
  然而,炭精画的创作却是极其复杂的。画师在绘画时不仅需要仔细观察人的整体到内部的骨骼构造等方面,还要以扎实的素描基本功作为基础,而最终要使一张炭精画层次分明、惟妙惟肖还得靠画师用橡皮擦一点一点“擦”出来。“有时一坐就是五六个钟头。虽然很辛苦和枯燥,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王利说道。
  
  后记:梦想和期待
  
  甜城内江,这座承载了太多历史印记的城市,也承载了内江人太多的美好回忆。而作为美好回忆之一的炭精画,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与发展,正悄然淡出。在摄影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炭精画和内江仅存的20几位炭精画师还能继续在这条传统的民间艺术道路上走多久?
  
  他们不知道答案他们,只是梦想,以后能在内江以炭精画为题材开一个露天展览,让更多的人认识炭精画……
  
  

已有 2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内江炭精画 炭画 炭精画爱好者 炭精画教材 
08月20日

《内江日报》:画像师现磨豆浆助画像增收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内江日报讯(记者 邹英)“现磨豆浆,是不是现磨的哟?”近日,一位女士经过市中区北街一个巷道口时,被小摊上的招牌“现磨豆浆每杯2元”吸引住。
  
  “请放心,绝对是现磨的!”摊主微笑着回答。
  
  听到女士说要一杯,摊主立即把摊子上摆放的黄豆、绿豆、红豆、花生酥等近十种原料各舀了一些放进磨浆机,加入水便开始磨,很快香味飘散出来。
  
  过了1分多钟,豆浆磨好了。女士接过杯子,喝了一口后情不自禁地赞叹:“嗯,真香!”
  
  “为什么磨得这么快呢?”女士离开之前疑惑地问。
  
  “原料早已洗净、烘熟,加入的水是冷却到4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将原料磨细就变成美味的豆浆了,顾客需要几杯,我就磨几杯,一次最多能磨6杯!”摊主解释道。
  
  这位摊主名叫尚礼军,是一名画像师。
  
  画像师怎么会卖豆浆呢?正当记者纳闷时,尚礼军说:“我画炭精画像已经20年了,天天坚守在这里,以前等待生意时感觉无聊,总想另外找点事情来做。”
  
  “我在东兴城区买了一杯现磨的豆浆,很好吃!”2012年下半年的一天,哥哥的一句话让尚礼军对现磨豆浆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在城区走了10多条街,到处寻找现磨豆浆的摊子,仔细观察并买来品尝。
  
  “在实地察看的同时,我还上网查资料,研究怎样才能把豆浆磨得又香又营养。”尚礼军告诉记者,第一次磨出来的豆浆并没有卖给顾客,而是拿给家人品尝,请他们提意见,不料家人都说味道很不错。
  
  今年1月18日,尚礼军开始利用等待炭精画像生意的空闲时间摆摊卖现磨豆浆。
  
  记者看到,摊子上放着很多原料,除了豆类,还有枸杞、红枣、芝麻、核桃等。
  
  “每杯豆浆由八九种原料磨成,这些原料都是原生态,磨出来的豆浆自然是绿色食品。”尚礼军透露,现磨豆浆,磨出营养,喝出健康。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生意一直都非常好,回头客也多。
  
  一个多月来,附近一位老大爷把尚礼军现磨的豆浆当成保健品,天天都要买加了枸杞的现磨豆浆。
  
  特别有趣的是:有一次,一个小伙子来到摊子前买了一杯现磨豆浆,因为味道好,他一口气就喝完了,然后笑着对尚礼军说:“师傅,再来一杯!”
  
  生意好,效益自然也好。尚礼军现磨豆浆每月纯收入1500元左右,加上画炭精画像,每个月总收入达四五千元。
  
  “现磨豆浆不会影响我做画像生意,反而让我的日子过得更加充实,也增加了收入!”尚礼军乐呵呵地说。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内江炭精画 内江画像 
08月19日

《内江日报》:尚礼军为炭精画而坚守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内江日报讯(记者 敬晓静)16岁拜师学艺,至今这位32岁的年轻人手中描摹的炭精画不下4000幅。他每天都守侯在画板前,用炭精粉和擦笔在画纸上捕捉明暗调子的变化,不管是残缺破损的画像,还是变色模糊的照片,只要是经过他加工处理,便能修复、还原。
  
  10月23日,记者来到市中区北街87号,立刻被眼前一幅幅挂在墙壁上栩栩如生的画像所吸引,只见近8米的墙面上,依次搁放着画着新中国建国以来历届伟人精美的炭精画。询问旁边歇气的老人,他指了指离巷子不远的一个拐角道:“那就是画像主人摊位的所在地,你去问问吧,他每天都守候在那里!”记者转过弯,看见一个身着白衣、相貌文气的年轻人正专心致志地埋头作画,他就是炭精画作者尚礼军。
  
  炭精画,是以炭精粉作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为绘画工具的一种特殊绘画形式。随着照相机、电脑绘画的普及,它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尚礼军相信:炭精画作为一门真实反映作品对象的独特艺术,依旧具有强旺的生命力。
  
  为了生活
  
  尚礼军的外公周悟庄是张大千金兰师兄陈石渔的弟子,受家风影响,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困,尚礼军辍学,师从李晓鸿,学习炭精画。“1992年,我想出去找一份事情养活自己,在街上转悠时,看见路旁有一个用炭笔绘画的师傅替人画肖像,一下子就挣了10多元钱,我很兴奋,心里想要是自己也能画就好了,不但可以发挥兴趣爱好,还能够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于是就横下心要拜师学艺。”尚礼军回忆道。
  
  他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的炭精画人物肖像已经画得惟妙惟肖。有了这门“手艺”,他便也学起了那些街头艺人,在街边小巷支个摊子为过路行人画肖像。尚礼军没有想到,这一做就是16年。起初,我并没有打算将它作为事业来经营,毕竟我还年轻,还有很多‘路’可以选择。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炭精画已经融入我生命里了,我一天不动笔作画,就觉得很难受,以致于不能静心做其它事情,也做不好其它事情。”尚礼军向记者笑了笑,又说道,“在街头流动作画,有很多地方不便,后来我将摊位固定下来,除了家有急事,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5点我都守在摊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6的光阴就这样过去了!”
  
  据悉,尚礼军家住东兴镇新江街道,原来在东兴区老街摆摊,1997年,他免费教了一位聋哑人小刘学习炭精画,学成后,为了方便小刘家人照顾小刘,他又将自己的摊位让给小刘,自己辗转来到市中区,重新设摊。“我觉得把手艺传给需要它的人,即可以帮助别人更好地生活,又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传统,心里很踏实!”尚礼军说。
  
  乐在其中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一位老人来取画,尚礼军将放在一旁的画像和一张一寸、已经发黄的照片一并递给了老人,老人接过后,双手颤抖,手抚画像喃喃自语道:“真是太好了!”老人说,他叫吴彦智,今年76岁,画像上是他老伴40多年前年轻时的照片,如今老伴已经过世,而照片早已经发黄褪色,所以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来画像,以留作纪念,没想到修复效果还不错,所以心里很激动。
  
  尚礼军笑笑,他告诉记者来这里的很多老人,都是拿着亲人存留下来的照片前来画像,而照片不是发黄变质,就是略有残缺,当然,偶尔也有没带照片,而要求画回忆照的。“今年3月份,一位姓许的60多岁的老先生找到我,请我为他母亲画一幅回忆照,因为他母亲生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只能通过描述来绘画,我画完后,老先生说相似度有80%左右,他捧着照片时,眼眶竟有些湿润了。”尚礼军说,“有时候我在想,在街巷摆摊画画,真的不违背我绘画的初衷吗?老实说,我从拿起画笔的第一天,就立志做一个像外公一样的画家,但我对现实很满足,我觉得生活很有意义——我所做的事情是能够唤回人们美好记忆、留住美好瞬间的事情,虽然只是定格在纸上,但对需要的人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也得到了别人的认同。”据了解,在2001年初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举办的《2000年——我们的地球》摄影展上,内江摄影家李绍毅拍摄的照片《过客》获得了国际摄联(FLAP)金牌,他就是以尚礼军创作炭精画作为背景的。
  
  仍有前途
  
  尚礼军说,以前人们用炭精画来描摹大幅人像,炭精画很流行;就是八九十年代,炭精画仍然有市场,特别在农村,老人过世大多都用炭精画作遗像。他的月收入最多时600多元,比当时大学教师工资还高。现在照相馆遍布城市,电脑绘画、手机摄像和数码相机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炭精画在市场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如今在内江市区内也只剩下5个摊位在经营,消费群体锐减。
  
  尚礼军认为:“炭精画在市场上虽然严重缩水,但作为悠久的传统民间绘画艺术,它具有永不褪色的优点,可以完好保存数百年,而且它的画像色调明快,立体感强,画面效果几乎可以乱真,作为代表传统绘画的‘古董’它不会被时代潮流所湮没。”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内江炭精画 炭精画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