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桌标下载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资讯台
02月13日

秋千网:中国擦笔炭精画家于广民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记者:王云
  一顶旧帽,朴素装着,满身泥土,记者见到于广民时,他正在地里忙活着。眼前的这个人,很难让人与轻灵飘逸、山水如歌的画家联系起来。然而,就是这个其貌不扬、脚底板沾着泥土的山东汉子,却把中国擦笔炭精画演绎得惟妙惟肖。
  于广民,山东海阳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喜爱美术,先后师从多位绘画大师学习炭精画、中国画和油画。于广民说,第一次见到炭精画时,“遭到异样世界的强烈冲击,也许就像婴儿睁眼初见的光景”,他惊诧于那种逼真得竟想用手去摸的栩栩如生。从此,天性倔强、不善言辞的于广民开始迷上炭精画。从画中,他领略“山川浑厚,草木华滋”,捕捉“储千里于飓尺,寻万趣于指下”的意境。于是,用过的作业本、课本的空白处、旧挂历等,都成了他画画的好材料。
  炭精画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又名炭画、擦笔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支流,源于国画。炭精画是以炭精粉作为颜料,以擦笔、药棉、橡皮等为绘画工具,不管是残缺破损的画像,还是变色模糊的照片,只要是经过炭精画艺术的加工处理,便能修复、还原。这些特点是其他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这些因素,赋予了炭精画这一艺术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且,用炭精画出的作品,可以保存几百年不褪色。
  为了画好炭精画,于广民经常跋涉在野水山涧,求索于黄昏老夜,数十年寒来暑往,不断学习创新擦笔画绘画技法。平时在菜地里,他一蹲就是大半天,仔细观察白菜生长的情景,在菜叶交错的海洋里,摸索大白菜形式美的规律和生命的脉络。于是,在他的笔下,白菜茎干肥硕,山川朴茂丰厚,远处群山如画,风静无声。
  擦笔炭精画作为一种独门画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于广民创作的《百财聚来》、动物、山水、花鸟等作品,笔墨苍润而简约,线条劲挺而飘逸,整个画面工整细密,浓淡有致,柔婉鲜华。画家使用的笔触、光与色都服从于表现自然界真实的景物和真实的空气,它使我们看到了一种溶化在自然物象之中的朴素的技巧。而他的老虎图、奔马图等,构图简洁,明暗有秩;苍厚古朴,刚柔相济;富丽淳朴,自成一家。在重神韵、求意境、透灵气中,将动物的霸气与灵性演绎得妙趣横生。
  有人说:心,低到泥土里才能开出花朵。作为中国擦笔炭精画大师之一,于广民以独特的艺术视角,用泥土般朴素的思想,探索了中国花鸟、动物、山水、人物的现代表现风格,在一草一叶、一动一静的瞬间里,他将炭精画的民族化、擦笔画的现代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文化是一种更迭,更是一种传承。在更迭和传承中,擦笔炭精画究竟改变了多少,留存了多少,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说得清。而于广民,却在炭精画日渐被社会冷落的今天,在不舍与执著中,坚持并传承着一种民间绝技,丰富并创新着古老的炭精画法。因为他相信:炭精画是一门艺术,艺术因其独特而隽永的魅力,不会老去。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炭精画像 中国炭精画 炭画于广民 
02月13日

《本溪日报》:姹紫嫣红山如笑引得春风入关东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本溪日报(记者 关月)
  ■在奉天美术专科学校教育系学习期间,李笑如深刻地感悟到了区别于传统民间绘画的艺术之道,为其日后别开生面的艺术创作,培养美术人才打牢了基础。
  ■李笑如先生是本溪第一个从专业美术学院里培养出来的美术教师,擅绘山水、花鸟,人物,尤其是工笔虎,被誉为“奠定当代工笔虎绘画基础第一人。”他的得意弟子,著名画家冯大中,师承李笑如技法,又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创新,终于形成了新的工笔虎风格,终成“一代虎王”。
  ■作为本溪美术的奠基开荒之人,他把传统中国画美丽的种子播撒在了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成就了本溪美术的姹紫嫣红。而他的名字犹如璀璨的北辰,永远闪耀于本溪的艺术天空。
  徐悲鸿曾说:“你要不知道你至少前三代人的经历,你的艺术之路将是荒诞不经的。”同样,要对本溪美术进行一个梳理和盘点,李笑如绝对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作为一代国画大师,李笑如先生在上个世纪战乱频仍、兵燹不断的年代里,守得孤独,耐住寂寞,执着于艺术的理想,创作出大量的优秀美术作品,而更为难得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本溪画苑培养出一大批英才,成为本溪美术的奠基开荒之人。
  时光荏苒,虽然先生早已乘鹤仙游,但他的身后是一片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成就了英才辈出、佳作不断的“本溪美术现象”。他的名字犹如璀璨的北辰,永远闪耀于本溪的艺术天空。
  拓荒
  李笑如,生于1910年,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人,其父李凤鸣是辽东地区著名的艺人,擅长石雕、神像、壁画等。李笑如很小的时候就在美术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在日后的美术创作中也堪称全才,雕塑、油画、中国画、炭精素描等都十分出色。
  在奉天美术专科学校教育系学习期间,他接受了完整的中西方绘画艺术训练,深刻地感悟到了区别于传统民间绘画的艺术之道,这让李笑如先生融合中西方绘画理论与技法于一身,为其日后别开生面的艺术创作,培养美术人才打牢了基础。
  李笑如先生是本溪第一个从专业美术学院里培养出来的美术教师,在本溪一中执教期间,为本溪美术界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先生擅绘山水、花鸟,人物,尤其实工笔虎,被誉为“奠定当代工笔虎绘画基础第一人。”他的学生,著名画家冯大中,师承李笑如技法,又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创新,终于形成了新的工笔虎风格。
  据李笑如的外孙李冶刚回忆,李老上个世纪50、60年代在本溪一中执教期间,深受学生们的爱戴,课堂上用粉笔画的画,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关注和临摹。经常有一大批喜欢美术的学生跟李老学习绘画,周末上门请教学习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李老也热情地把自己精心收藏的画报、杂志、册页,拿出来给他们观看、研习。和学生们讨论起来常常就是一整天,李老总是细心、耐心地教导他们,从来也不苛责半句,天色已晚,更是留这些学生在家吃饭住宿。正是这种毫无保留的悉心教授、苦心栽培,让他的这些弟子们下定决心,把他的美术事业传承下来,衍生出如今寄情绵邈生机勃勃的本溪美术现象。
  创作
  李笑如先生最为驰名的是他的工笔虎。从草稿的绘制、起形,白描勾线,再到调色,虎毛的反复分染,一张画作至少要一个半月左右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需要画家不断地耐心和细心的创作,才能把这个过程做好,现今欣赏先生的画,仍旧会被他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绘画功力所深深折服。
  先生的素描功底也是了得。认真凝视他的几张素描和炭精画,其中《鲁迅像》和《自画像》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传神,人物衣着的描绘、质感的把握十分准确;《鲁迅像》用的是炭精这种绘画材料,对人物的表现注重细节的传达,人物的神态生动传神,性格特征准确,绘画手法熟练老道,在气氛的营造上,有种油画的感觉。先生对伟人像、古人像等人物肖像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表达,显示出其深厚的功力。在《自画像》中,几根线条勾勒,阴影、明暗的简洁交代,节奏的把握,不满不堵,随意中彰显着灵气与才华,让人联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经典素描;一张无题的山水画,同样引人入胜。近景中,山石间的急流,拍打石岸形成的浪花,与远山明月间的留白,由动到静,意境高远;线条苍劲有力,水纹的勾勒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苍松白羽》是李笑如先生晚年的画作,从画中可以读出先生晚年的高洁心态,那种经历起落跌宕的人生后的从容淡定,洒脱豁达。在苍松间,一只白羽孔雀,回头在整理着自己洁白美丽的羽毛。灵鸟看重自己的羽毛,正如画家珍视自己的德行与操守一样。
  据了解,现存于李笑如后人手中的先生画作有20多幅,这其中包含了一些绘画教案和制图纸上创作的草稿,博物馆中收藏的作品大致有200余幅,其中,花鸟画多以喜鹊、八哥为主,梅花、荷花、菊花等最多。
  影响
  据李老的弟子姜峰先生回忆,李老喝酒的时候总爱和学生们说:“老师有德,不缺德。”一句幽默的调侃,饱含了自己一辈子对绘画的无限热爱,以及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大德。李笑如先生以毕生的精力孜孜以求地探索国画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十分注重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借鉴,其画风既尊重传统,又不断传达着新鲜的艺术美感。他在创作上广泛涉猎山水、人物、花鸟等多种题材,无不展现出深厚的艺术造诣,尤其对画虎技法的创新,创作出了画虎“择毛之法”,为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美术教育家,李笑如先生传道、授业、解惑,高尚的人格修养及鲜明的艺术个性,影响了几代美术人,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和美术创作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山城美术界人才辈出,并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李笑如先生功不可没,他为我市及全国培养了一大批美术工作者和艺术人才,著名画家冯大中、姜峰、周晓光、霍福中、蒋景清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可谓桃李满园。而更为深远的影响是,他把传统中国画美丽的种子播撒在了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成就了本溪美术的姹紫嫣红。
  他是本溪美术的开拓者,更是奠基人。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炭精画像 中国炭精画 
01月09日

秋千网:“炭画世家”三代人共同守护炭精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记者:邱敏)
  从上个世纪40年代,海口兴起炭精画,仅在海口新华路、中山路一带,每天就有10多位画师揽活。到80年代中期,达20多人的画师队伍活跃在老街上,炭画行业曾鼎盛一时。如今,从事炭画的民间艺人也越来越少,炭画这门传统技艺日渐式微。
  然而,炭画的传承之火在韩翠琼这个“炭画世家”中没有熄灭。从父亲韩冠平,到儿子叶保龙,三代人对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术炭画已经守护半个多世纪。
  韩翠琼的父亲韩冠平,曾是海口市工艺厂的职工,早年就在老街以画炭画为生,2005年去世,从事炭画60余年。儋州白马井的吴华老先生,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在海口出差并到访韩冠平的画室。“那时候韩冠平所画的人物像真的是栩栩如生,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女主角王晓棠,画得真的很传神!”
  韩翠琼记忆中的父亲,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借着昏黄的灯光,抽着烟,在卧室里一画就到天亮。第二天,若又有人来买画,父亲就一直躲在房间里埋头画画不出来。
  “文革”时期,韩冠平靠着画画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毛主席、雷锋、王杰等人的画像都在他的笔下生辉,有时还靠帮忙画琼剧舞台的背景画布、木偶剧背景画布,甚至画一些户外广告补贴家用。
  当年看琼剧是老海口人最时尚的消遣。韩冠平就是给琼剧舞台画人工布景的人。韩翠琼说,那时他家住在一间20多平米的平房里,父亲把布景布挂在墙上,架着梯子站在上面画。父亲画素描,她和兄弟姐妹拿着刷子上色,一家人有说有笑。“在海口老街一旦家里有老人贺寿,或逢年过节,也有子女来给家里的老人画张炭画,老街上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挂着炭画。”韩翠琼说。
  “但是现在这门生意很不景气,年年都在走下坡。我们家是三代人都画炭画,在街坊邻居中小有名气,还能接到一点订单。但是老街这一带的几个画炭画的有的年迈去世,有的已经转行了。”叶保龙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方面家里挂炭画的传统正慢慢消失,买的人少了,另一方面近年来很多厂家都不再生产炭画的原材料炭精粉,如果靠画炭画维持生计,太艰难了。
  的确,这是一个赚快钱的年代。在韩翠琼和叶保龙仍坚持这项需要慢工出细活的手工艺的背后,更是一种不愿意舍弃这个手工艺的情感。
  在最困难的时候,韩翠琼也动摇过要不要放弃。“但是,我们一家九个姐妹,就靠父亲画炭养活我们,我对这门手艺心存感激。我希望这门手艺能流传下去。”在叶保龙上小学的时候,韩翠琼发现儿子对画画也有一定的天分,便将他送往各地跟随名师学艺,希望这样的一门手艺能薪火相传。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画世家 炭精画 中国炭精画 中国炭精画学校 杨君明炭精画 
12月19日

炭画沉淀岁月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梅城江北中山街五号路口,来来往往的车辆行人中,唐柏豪师傅一天的工作又开始了。
  墙壁上,几幅陈旧的炭画像,纸张已泛黄。墙壁下,一张小板凳,一个放画板的木支架,一把放大镜,大大小小的画笔,还有一小盒碳粉,这就是唐师傅“工作室”里的全部工具。
  炭画的画法在外人看起来虽然很容易操作,但是每个人的面部表情和五官都不尽相同,要把他们的神态特征表现出来是非常考验技术的。唐师傅告诉记者,他从业已经有30余年,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下乡给人现场画像,一开始接触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全靠兴趣,炭画除了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天赋,才能把人物的神情全部展现出来。唐师傅已经带出了十几个徒弟,有些在江西、有些在梅州,但是现在还从事这个行业的却不多了。
  画像使用工具有磅纸、木炭、碳精条、碳铅笔等。先在纸上绘制出九宫格,用碳铅笔描绘出大致的轮廓,再加以修饰。每一个阴阳线条的绘制,都特别考验师傅的绘画功底,把画像从上下左右任何角度观察,分布都均匀,那一幅作品差不多就完工了,最后就把画像裱起来。唐师傅说,炭画需要时间让它慢慢渗透在纸张里面。时间越久,炭画色泽就会越牢固,颜色会更自然,不会脱落和变黄,这是现代的照片所无法比拟的。虽然炭画制作时间长,但却有它独特的魅力。
  “手工炭画像是一门古老行业,如今的年轻人很少画这种像了。”唐师傅说,“生意冷冷清清,一幅16寸的炭画像300元,24寸的500元,28寸(双人)的800元。绘制一幅炭画像需要耗费3个小时。或许街头速写更让年轻人感兴趣吧。”唐师傅说着,脸上浮现出无奈的笑。“虽然经常面对一些已故老人的相片,但我希望人们看到他们的画像时,能够想到他们的背后也有一个灿烂的人生。”在墙上记者看到有伟人毛泽东的画像,有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画像,还有朱德,刘少奇等。唐师傅介绍,前来绘画的人除了会保存自己已故亲人的照片外,还有很多收藏爱好者会请他绘画喜爱的伟人、名人的画像。

已有 3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梅州炭画 炭精画 
12月09日

《内江日报》:作画路上的苦行僧走近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黄河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内江日报讯(记者 黄小梅
  人物简介:
  黄河,擅长人物画。现为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内江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内江市圣水禅林书院绘画部副部长、内江市大千书画院常务理事。
  主要获奖情况:
  1986年,获得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四川省美术协会主办)
  2013年,获得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四川省美术协会主办)
  他的画里有生命,透过画里的人物,能看到远方的古朴。
  他的眼神坚定有深意,时间的河流冲刷出他坚强的性格。
  他向往自由,喜欢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从西画到国画,从一个放荡不羁的少年成长为温文尔雅的画家,这一路,他经历了什么?
  跟着父亲学画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用在黄河身上恰如其分。黄河的父母都是教师,父亲是一名美术老师,他喜欢上画画,就是受到父亲的艺术熏染。黄河说,每次吃饭的时候,父亲便会一边喝酒,一边和家人聊书画方面的事。黄河从小耳濡目染,慢慢喜欢上了画画。
  回忆起童年的欢乐,黄河对父亲画简笔画的情景念念不忘。他说起父亲,便俯身靠在桌子边,模仿父亲画耗子的模样。他的父亲经常即兴作画,寥寥几笔,就能表现出作品的神韵,这让黄河非常着迷,他跟着父亲学习,长进很快。黄河说,他读初中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他的绘画水平已经超过了父亲。
  有一次,为了检验黄河的画画水平,父亲让他给奶奶画一幅炭精画。结果他画出来的画像让家里人及邻里都惊讶不已,奶奶的画像惟妙惟肖,周围的人连连称赞,大家很难相信,才读初中的黄河能画得这么好。
  黄河小小年纪就能作画的事儿,在邻里传播开了。有一天,一个陌生人找到黄河,请他给自己的父亲画一幅炭精画,但黄河死活不肯答应,那陌生人跟着他翻过两座山,他还是一口拒绝。“那时年龄小,不懂事。现在回想起那段经历,我非常内疚。”说到这里,他叹了一口气。
  前行路上离不开良师益友
  “有魅力的人,总是吸引你不断靠近。”黄河说,初中时,有一个叫罗群的女老师让他获益匪浅。罗老师教他画画,有一次她让黄河画自画像,结果他把自己画得很老成,罗老师拿起橡皮擦,东改西改,一幅画就焕然一新。
  罗老师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教给黄河,让黄河学到了很多东西,罗老师敬业奉献的精神,也让黄河坚定了画画的信念。
  黄河说,好友刘亚明对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今年,他去了一趟北京,参观了刘亚明的住所和画室。“我在那里待了半个月,每天都在震惊与触动中度过。”黄河谈起刘亚明时频频感慨。他自以为每天坚持7点起床已经很不容易了,没想到刘亚明每天6点就起床了,除了吃饭、小憩,其余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创作中,这种一丝不苟、严谨的创作精神深深地触动了黄河。
  “难怪,刘亚明说我参观了他的画室后,以后在创作中会有变化。”他说起在北京待的半个月,简直就是一场思想上的洗礼。眼界开阔了,创作也更加大气了。“我现在正在思考如何突破自己。”黄河说。
  创作的过程是痛苦的
  最近,黄河在画夏布画,这很考验画家的功底。黄河说,在夏布上做画很有灵感,仿佛融进了自然。虽然很多同行都在办画展,或者各自出书,但是他一心只想画好自己的画。
  笔者看了好几幅他的作品,他利用兼工带写的手法把画面处理得非常熨帖。在一幅名叫《棋悟图》的作品中,一个老者头微微向上昂着,黑白棋子在画面上显得那样生动。黄河解释他创作的意境,头微微上扬,表现出了老者棋艺的高超,以及骨子里的清高。欣赏他带来的几幅作品,几乎都可以看出这样的神态来,就像“字如其人”的说法一样,这样的作品,直抵黄河的心灵深处。
  黄河说:“画画的人像苦行僧,创作的过程是痛苦的。”有的时候为了构图,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思考,一关就是大半天。尽管很累,也迷茫过,但是看到自己的作品完成,内心又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喜悦。正是在这种不断迷茫、不断挣扎的过程中,他才慢慢走出了自己的路。
  采访手记
  要把一件事做好,过程不会轻松,甚至会很痛苦,画画如此,做其他工作也是如此。笔者在与黄河的谈话中,真切地感受到他骨子里对艺术执着的追求,正如他画室的名字“隐逸斋”一样,他的血液里流淌着隐士般的性情,只有“沉下去、静下去”,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坚持下去。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内江书画 炭画家黄河 炭精画 
12月09日

《福州日报》:老林的黑白世界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福州日报讯(记者 曾艳
  画了一辈子的人像画,眼看着这门老手艺要失传了,71岁的林瑞富怎么也想不到,临了,居然有小徒弟慕名而来拜师学画。
  年轻人迷上了老手艺
  小徒弟叫李宇欣,今年14岁,是福州二十中的学生。一直对画画很有兴趣的她在姑妈的介绍下,找到林瑞富的画摊,想跟他学画人像。问她为什么不去外面众多的美术培训班学习,她笑笑说:“老师画得很好,跟他学也一样啊。”
  李宇欣是见识过林瑞富的画功的。十余只毛笔,一张一寸照片,一个放大镜,磨上两三天,一张栩栩如生的人像画就画好了。虽然只有黑白两色,但是光影的变幻、明暗的处理,无不老到。细细看去,一根头发、一条皱纹、一个老人斑都跟照片上分毫不差。李宇欣最喜欢的是老林的那些大幅伟人画像。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一个个就像活了一般,伟人的神韵、气度,都被一一把握,刻画得精妙。
  这些更是勾起了李宇欣的兴趣,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都去画摊跟老师学习,不分周末,风雨无阻。有时,周围人声嘈杂,安静的李宇欣也能不为所动,安心画自己的;小伙伴约她一起出去玩,李宇欣每次都拒绝,她知道,要想学好,就要心无旁骛。
  一个多月下来,李宇欣画的人像画也像模像样,有几分神韵了。
  与炭精画一同起起伏伏
  林瑞富的这些人像画叫炭精画,以炭精粉绘画,重在写实,富有立体感,可以达到和照片相媲美的效果。因为碳精性状稳定、附着力强,画出来的人像细腻逼真,易于保存,永不变色。
  在照相技术普及之前,拍照是件奢侈的事,炭精画是常见的古老民间艺术。谁家有老人去世,都要请画像师给老人画一张炭精画遗像,以作永久纪念。林瑞富就是在那个年代迷上了炭精画。
  林瑞富生在闽侯尚干的农家,从小喜欢绘画。那时,替人画像是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的手艺。他觉得,要是自己能画,不但可以发挥兴趣爱好,还能够为家里减轻负担。
  24岁时,他找到台江中洲岛的一位有名的画像师,想学艺。谁知,这位师傅已经收了几十个学徒,加上年事已高,他不愿再收徒了。林瑞富不想放弃,每天都跑去求师傅。师傅看林瑞富确实有兴趣,便提出“画张画给我看看”。此前,林瑞富虽然没有学过画,但凭着自己钻研,也有两下子。于是,他画了一张马,师傅一看,眼睛一亮,高兴地答应:“好,我就最后收你一个了!”
  这段拜师的经历,让林瑞富颇为自豪,几十年过去了,依然记忆犹新。出师后,林瑞富就靠着这门手艺,开了个画像铺,养活了一家人。
  让林瑞富更自豪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卖出去的一张“天价画”。那是在林瑞富开始尝试画伟人画像后不久,他照着搜集来的毛主席参加庐山会议的照片,画了一幅“毛泽东庐山会议图”。这幅图画得非常逼真,长宽都有一米多,看起来颇为壮观。在店里挂出来后,一位在杨桥路开玻璃店的女老板一眼就看中了,指明要买这幅画。林瑞富有点不舍,就随便开了个价:“120块。”谁知,女老板爽快地说:“我不要画框,110块。”
  110块,在当时可是天价,够一家人用上好一阵子。交货前,林瑞富特意给这张画拍了张照片,照片至今依然摆在画摊上。
  几十年过去了,摄影技术和电脑绘画的普及,让炭精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民间的炭精画像人也越来越少。如今,一张人像画,仍然只卖百余元,客人却零零星星,画像的生意早已无法负担生活。孩子们都劝林瑞富别画了,在家安享晚年,但他闲不住,仍然每天出摊,寄居在洋中路一家艺术馆门口。
  永不褪色的炭精画
  林瑞富的炭精画,让很多人称绝。因为他不仅画得像,还能帮人把画画全了。很多客人都是为家里的已故老人画像,照片年代久了,残缺不全,不是少了耳朵,就是少了眼睛,林瑞富都能凭着经验给补上。“我把画补好了,就让客人自己看像不像,像就拿走。每次客人都非常满意。”林瑞富笑着说。甚至有美国华侨找到林瑞富,让林瑞富给自家五兄弟一人画一张,他说,这画放一辈子也不会褪色,能让后代永远记得这个大家庭。
  从“小林”画到“老林”,林瑞富身边不乏围观的、喝彩的、欣赏的人,唯独,少了学艺的人。
  早年,林瑞富精力旺盛,觉得不需要学徒;到后来,林瑞富又觉得招了徒弟养不活;到如今,他再想教学徒,就无论如何也没人学了,这门手艺眼看着就失传了。
  李宇欣的出现,仿佛这黑白世界的一道曙光。
  林瑞富非常用心地教这个小徒弟:先画好格子,用铅笔轻轻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再用自制的毛笔蘸取炭精粉来描绘明暗层次、人物面貌、衣服质地……哪里画得不像,哪里层次不够,林瑞富都会一一帮小徒弟纠正。
  为了方便小徒弟练画,林瑞富还精心为她做了一套画具:放大镜、画了格子的塑胶纸、粗细不一笔尖剪成各种形状的毛笔……林瑞富拨弄着自己的那套老工具,感慨地说:“这几支毛笔,都是当年师傅送给我的,我用了一辈子。”他说,自己为小徒弟做的这些画具,也希望她能用一辈子,希望她能把炭精画传下去。
  

已有 1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福州黑白世界 福州炭精画 炭精画 中国炭精画 
11月28日

中国质量新闻网:炭画家于广民驰骋艺坛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中国质量新闻网(作者:张白玉
  看到炭画艺术家于广民的作品《马到成功》,令我惊喜万分。
  于广民,名光民,号得雨轩主。1965年出生在胶东半岛黄海之滨烟台市。
  炭画是用炭精粉在纸上作的画,与国画和油画不同,其特点是逼真、细腻、立体、生动、质感朴实、栩栩如生,题材多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艺术形象,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随着商业广告的兴盛,杭州画派郑曼陀在中国画线描的基础上用擦笔沾炭精粉画出的时尚女性,敷以水彩颜色,既有立体感觉,又有秀美的韵味,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被称为月份牌年画。40年代,以上海杭稚英为代表的画家们创造了擦炭水彩画,增强了皮肤质感,画出的旗袍女性更加光洁透明,丰满秀美,被称为擦炭肖像和月份牌年画,作品随着商业广告走进城乡千家万户并且漂洋过海,遍布世界各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李慕白、金梅生为代表的画家,创作了许多反映新中国、新时代的女青年形象,为了表达鲜艳明快的艺术效果,完全画成水彩画,擦笔技法也全部被西画取代。到了60年代,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月份牌年画因为大多画的是女性,被当成封、资、修的产物,横加批判,被扣上“大美人”的帽子。从此没有人再画,随着月份牌年画的衰落,老画家的离世,擦炭水彩画也失传了。
  把炭画艺术挖掘、整理,成为独立的一个画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应该说于广民功不可没。他自幼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又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笔者于上世纪70年代在美丽的麻姑岛驻点体验生活的时候发现了他,并且收他为弟子,我们情同父子,朝暮相处,感情非常深厚。笔者不但把中国画技法和西画素描基础知识传授给他,同时也传授了用擦笔沾碳精粉画人物肖像的技法,使他在国画、油画和炭画方面,都有扎实的基本功。
  于广民善于思、勤于学,还酷爱文学,又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都为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储备了大量资料和素材,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终于完善了炭画艺术的理论、绘画技法和教学方法,成为真正的炭画艺术之集大成者。
  看到得意门生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取得的成绩,笔者感到由衷的欣慰。他创作的《马到成功》《百财聚来》《虎虎生威》等力作,结构谨严、形象生动、寓意深远,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震撼力。相信他能够把炭画艺术打造成璀璨的奇葩,在中国的百花园中盛开,结出丰硕的艺术之果。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画家 画家于广民 炭精画 
11月23日

《绵阳日报》:农家小伙吕长志画肖像画出别样人生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绵阳日报讯(记者:李晓平
  吕长志,生于1967年5月,老家在德阳市中江县高店乡,由于家庭困难,只在高店乡念了几年小学。10多岁开始,他自学炭精肖像画,想以此改变生活。1990年,他来到绵阳,以画炭精画兼做小生意谋生,在城区油坊街、成绵路、绵兴路摆摊画肖像,给众多绵阳人留下印象。一晃20多年过去了,他仍保持着对绘画的热爱,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日前,记者在吕长志家里见到了他。吕家的门上、客厅、过道上挂满了大大小小他画的领袖人物、明星、时尚青年等人物肖像画。“我画的肖像画大到2米左右,比一般人画的要大些。虽然我文化不高,但我坚信,做事情只要认真,一定做得好。”
  吕长志辍学后在乡下跟别人学做泥瓦匠、烧窑。一到夏季,特别热,干活十分辛苦。有一天,他到小学同学家玩耍,见同学的奶奶拿着铅笔在画枕套图案,由此对绘画产生兴趣。回到家里,他拿起粉笔在柜子、门板、墙壁上学画,家里到处画满图,经过反复练习,他摸索到一些要领,开始用纸笔临摹。
  逐渐地有人来找他画肖像,画一幅挣一两元钱。不去烧窑,自己画像能挣钱,让他十分高兴。为了多挣些钱,他跑遍了高店乡周边的乡镇。1990年,他来到绵阳,在油坊街摆摊卖画,一幅炭精肖像画能挣5元钱。就这样,他留在绵阳,结了婚,生下儿女。
  靠摆摊画肖像谋生,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他开始白天摆摊,晚上出去打短工维持生活。2001年,妻子因病去世,家里的担子全落在他身上。除了画画,他还搞婚庆摄影摄像,四处奔波。
  2005年,日子好起来,他在经开区买了房子,有了现在的老婆,儿女也先后参加工作。吕长志终于有了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他利用业余时间继续绘画,得到妻子的支持。妻子马青秀说:“一个人要有追求,不是一切都为了挣钱。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齐心协力把生意做好,他愿意画,就让他画。”
  一位邻居这样评价他:“他画的炭精肖像画,有神态有立体感,就像照片一样,大家都说他画得好!”
  吕长志,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家人,凭着自己的努力与执着,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绵阳肖像画 炭精画 中国炭精画 
11月15日

新新网:娄底农民画师心中的“雷锋精神”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新新网(作者:钟健民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每一次想起雷锋,我就想起这一段话。尽管在我们的身边,好像雷锋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淡忘,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雷锋精神仍然在乡村、在学校、在人们身边发光、发热,雷锋精神已成为人们大众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
  那个年代,那个雷锋,我看到一个农民画师康葮苍,尽管他出生和成长在娄底市双峰县蛇形山镇泉山村的一个农村家里,但他从毛主席号召人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开始,他就学着“雷锋同志”的画像走家串户,一边为他人画像,一边向人们宣讲和传颂雷锋精神,几十年如一日,他以雷锋精神为榜样,努力去实现一个中囯农民应有的人生价值。
  那一年,早稻插完后的一个下雨天,康葭苍就在家画了一个雷锋的半截像片,在像的下面写上“雷锋同志”四个大字,在字的下面又写上“炭精画像、永不褪色”的一行小字,在字与画像的中间贴着雷锋的原始照片,并把它装在一个长方形的镜框内以作招牌,去外画像谋生。在一个夜晚,他帶着这个画像去见大队书记,书记一见此像大喜,夸奖小康的绘画技术,当葭苍说明来意,他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带着雷锋画像去画像,就必须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并号召大家向雷锋同志学习啦!”他笑着点头称是。
  他怀着好奇、不停地沿路挨家挨户叫喊画像,想不到走到离家5公里多的古塘大队已是上午11点多钟了,还未找到生意,正当他举足不定的时候,突然在田野中有一青年妇女看见他揹着雷锋同志的画像,就过来看,这时又来了一大群人,雷锋这像画得多好,说:“给我画张像,不过你要学习雷锋做好事呵,行不?”他一口就答应了。她说是要给她已故的母亲画张像作为留念,可她母亲的底照片早已经模糊,可她又怕他不好画,才说出学雷锋的话来,尽管那妇女对学雷锋的精神不那么透沏,但毕竞那时雷锋的形象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他很为难,尽管照片模糊,也只能硬着皮头画下去,大约画了1个多小时,只见那妇女站在他身后不停地哽咽着,忙说:“画得真像,我娘年仅五十多岁就病故了,我还未来得及孝敬她点什么。”说后,她的泪珠刷刷落下。午餐后,一张与原照完全一模一样的大画像挂在她家厅屋墙上,她仰望着画像,并感谢不尽地付给报酬,可他没接,因为这是他握着这支笔,平生第一次为别人画像,第一次亲见别人为他所画的遗像而流泪;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尊祖敬祖的美德,他用这支笔为人民带来方便,而受群众赞美,从此也为他以此笔作为生计而开了个好头。
  初次外出画像竟尝到了甜头,在那上万人的洪山煤矿区里为许多已退休的工人师傅画了10多天像,并在矿里结识了好几位美术爱好青年,从而更让他感到人生的乐趣,鞭策他细心地去精益求精,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外出画像常常随夜随宿,每天所接触到的人也是不计其数。做手艺按当时的人币价值取得报酬,每当他遇到家境困难或孤独老人、空巢老人,凭着雷锋画象背在肩上,雷锋精神怀在心中,还主动为他们挑水、劈柴、挑粪,他们感激万分地说:“康师傅你实在太好了呀,真是活雷锋呵!”老人们除了有佳肴招待外,晚上还围着火炉笑谈家常。
  康葭苍告诉我,雷锋6年做了200多件好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再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来,任何时候,雷锋身上助人为乐、舎己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品质都是我们不断学习的要素。要学习雷锋对待事业的态度,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质。他向我讲述他在画像中发生的几件事:
  远在1980年的春天,他在远离家乡百余里的石牛乔亭公社山区的一农户家画像,其主人因农活繁忙,为他泡来一碗浓茶后即干活去了。正当他画得入神之时,只听屋外传来一位长老的呼救声:他本能地丟下画笔,纵身走出门外,只见一个小孩正在那桃树下的塘中拼命地挣扎,两只手在水中乱划,在这千钧一发之时,他走向塘边,顾不得脱鞋,一跃塘中,一手将小孩举出水面,一手划水,迅速靠近塘岸,这时闻讯赶来的村民忙把小孩接上塘岸,他虽冻得全身发抖,但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1995年的一个秋天,他在一村画像时,村里的人正忙于收割庄稼,一青年男子和母亲为家事争吵,一气之下吃了杀虫双农药,青年男子个子高大武力过人,又生性火爆,众人劝解都不听;加之他母亲说:“吃了桐油呕生漆,不碍事。”康葭苍一边说服那服毒青年,一边大声向外呼救,恰巧门外路过几位从煤矿下班的青年,他们听到呼救声,立即将那青年抬送医院。经过救治,终于脱离危险。最后,医师说:“此人是服了慢性发作的杀虫双农药。如不及时救治,就会命归西天。”
  1997年的深夏,天气炎热,村民正忙于搞双抢,康葭苍正在家画像,大约上午八时左右,一个在坪上晒谷的妇女惊奇地告诉他,本组曾新秀买了一瓶甲铵磷农药在此路过,观她脸色不对,两眼通红……一听此话,康葭苍联想到曾新秀无非是有什么想不通的事,不然双抢刚开始,又怎么要去买农药治虫呢?一想到这里,他立即尾随而去。果然曾新秀进了自家大厅门,左手将那瓶农药放在床边,右手已打开瓶盖,正准备服药,说时迟,那时快,康葭苍纵身跃入床边去夺取农药,苦心相劝,绝不能以死去面对现实……
  在康葭苍的本子上记录着这样一句话:“要学会怎样做人,而不仅是学会怎样学雷锋。”现在他年老了,也不出去画像了,执着的他,还要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不管是组上修路或村里建校、还是邻家小孩读书或村里人急病、空巢老人多难或五保老人多愁……康葭苍简直成了雷锋的代言人,在他家大厅之中挂着的那张20世纪70年代画的雷锋画象,虽然画像早已陈旧,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代人继续走下去。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娄底炭精画 炭精画像 炭精画 
11月01日

秋千网:“中国炭精画”被广泛认可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秋千网(记者:安之)记者了解到,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在“百度”、“360”、“谷歌”等各大搜索引擎,均有全新的收录和全面的展示,推动了炭精画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炭精画”正在被广泛认可。
  据悉,中国炭精画,俗称“炭精画”、“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更令收藏家们热捧。
  记者获悉,“中国炭精画”是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画家、中国炭精画世界(tanjinghua.com)创始人张智华老师在9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张智华老师为了普及这门濒临绝迹的民间艺术,曾经拜访三省六个村庄的民间艺人,还专门参加了中国炭精画第一人杨君明老师的炭精画培训班。后来,张智华老师用了整整三天时间,和助理设计师为美术爱好者们设计出来“中国炭精画世界”网站,于2010年4月28日注册“炭精画”域名(www.tanjinghua.com),并全面上线;给热爱炭精画的朋友带来了艺术的希望,也让这一民间美术焕发出新的春天。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中国炭精画 炭精画 炭精画像 炭精画教材 杨君明炭精画 
11月01日

《惠州日报》:炭画师王少辉20多年不歇手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惠州日报(记者:王品端
  拿出手机或打开相机,轻点一下,“咔嚓”一声,然后通过蓝牙将图像传送到小型打印机,不用5分钟,相片就出来了,如此快速的拍照方式,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科技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很多便利的影像产品,同时也挤压了传统影像生产的生存空间,许多人更愿意用现代化科技,代替传统的手艺。而在惠阳区淡水街道老街一角,炭画师王少辉仍然坚守着传统的手工画艺———炭画,一画就是20多年。
  画一幅人像炭画,要勾勒成千上万次
  跟快捷便利的数码照相相比,传统手工炭画显得非常落后。画一张炭画快则半天,慢则半月,费时又费力。
  王少辉的画室很小,约3平方米,墙壁上密密麻麻挂满了他的画作。在一张残旧的木桌前,王少辉一笔一划描绘着一老奶奶的头发,一笔一笔下去,干净利索,看似随意,却又精准无比。“别看我画得那么轻松,没有扎实的功底,画个头发都得半天。”王少辉说,每幅人像都是不一样的,每条皱纹和皮肤纹理都必须用不同手法来画。一幅人像炭画画下来,必须勾勒成千上万次。
  记者注意到,画炭画不仅费时间,需用到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在画桌旁一个陈旧笔盒里放着各种画笔,“有炭笔、排笔、水彩笔、毛笔……”王少辉介绍,炭画最重要的工具炭笔就有好多种,笔的粗细和坚硬程度不同,作用也不一样,用于勾勒或粗或细的线条。
  20年多来,淡水老街由繁华走向平淡;一张炭画肖像由最初的4元涨到两三百元;炭画师的数量也与日俱减。惟一不变的是,王少辉不管寒暑,依然坐在画室中坚守着传统炭画手艺。
  13岁就学会炭画,年少时外出画画风餐露宿
  今年48岁的王少辉是清远人,从小受学画画的哥哥影响,他常常拿起树枝就在地上画他喜欢的动漫人物。王少辉说,当时没有画笔、蜡笔等画具,他就用树枝在地上画,有时还会用烧过的火柴灰在纸上画。
  由于对画画兴趣浓厚且勤于练习,13岁的王少辉学会了炭画。也是在这一年,贫困的家庭再也无法供他读书,他辍学了,背着画夹沿途靠给人画肖像维持生计。
  他到过中山、江门、广州等地谋生,当时一张肖像画在5毛到2元之间。比起技艺精湛、有专门店铺画画的炭画师,沿街摆档的王少辉生意额非常有限,每天的收入只够吃两顿饭。晚上,他就在车站或别人家门前睡,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当时,有些路人以为他是在卖艺乞讨,向他施舍钱物,让年少的王少辉尴尬不已。
  回忆起过去那段四处行走画炭画的日子,现在已把家安在惠阳淡水的王少辉,言语间多了一丝感慨。
  身边同行纷纷转行,他为养家糊口坚持
  1989年,在外多年的王少辉背着画夹到了惠阳淡水,不久后便安定下来,并娶妻生子。“有了家庭,我再也不能在外面流浪了。”婚后,他在淡水开了一间画室,一开就是20多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淡水老城区很繁华,刻章、写对联、看风水、打铁锅、画画等行业生意红火,其中画炭画为生的加上他自己有5个人,还有不少外来画师来揽活。20多年过去了,淡水老街许多传统行业日渐式微,炭画也难以幸免,如今整个淡水画炭画的只剩下王少辉一人。几年前,当身边同行纷纷转行时,他曾犹豫过,但为了养家糊口,他坚持了下来。
  虽然炭画正走向衰落,但依旧有着数码相片无法比拟的优势。“数码相片是很快,但保存不好的话,容易掉色,而炭画历经百年不会褪色,这是优势之一。另外,有的老人去世了,生前只留下模糊、残缺或者很小的相片,复印或扫描也无法把相片很好地复制还原,后人想要复原相片,就只能通过炭画这一途径。”王少辉说,虽然炭画这门手艺不能让他大富大贵,但维持生活还是没问题的,加上附近街坊的支持,在情感上让王少辉不敢轻言放弃。
  每隔两天能接到一单生意
  现在,王少辉大概每隔两天能接到一单生意,一幅人物画像价格在200至300元不等,但生意已远远比不上前些年。“现在画的人像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过世的老人,还有顾客拿着一些底片或残旧的照片,要求临摹成炭画,以便保存。”
  “有没有想过收徒弟,将炭画这一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记者问。“现在年轻一辈,愿意学习炭画的很少。一是传统的思想认为,炭画师画的大多是去世老人的画像,不吉利,工作也没其他画种体面;二是随着科技发展,冷门的炭画经济效益不好,吸引不了年轻人。”说起炭画的未来,王少辉直言比较暗淡,等自己实在画不动了就退休。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惠州炭画师 炭画王少辉 炭精画 
10月13日

内江新闻网:不褪色的真实,忘不了的炭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内江新闻网(记者:唐璜/实习生:唐小博)
  
  ■ 炭精画也叫炭画,是一种民间流传至今的艺术。由于炭精性状稳定,有较强的附着力,画出来的人像黑白分明、光线柔和、画面细腻逼真、永不褪色,因此能够长时间保存。
  
  ■ 炭精画悠久历史,魅力独具,一直不缺少“粉丝”。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炭精画,了解它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内江炭精画的发展和演变
  
  清朝,西洋画技法传入中国,炭精画也随之进入人们的生活。那时,长者离去之后,子女会请画师画一幅逝者炭精画作纪念,随着时代的演变,到如今,永不褪色的炭精画受到城市各类人群的喜爱,因为真实,不褪色,正如初心不变。
  
  上世纪90年代初,内江的炭精画绘画者没有专业的画室,更多的则是在东兴区的路边、街头和巷尾进行创作。来往路人、已故老人成为画师们作画的对象。一张装裱好的肖像画价格在25元左右。
  
  到20世纪初,这些在内江街头巷尾的绘画者们,开始有了相对正规的“画室”,那就是店面,前来画肖像的人群逐渐发展为小孩或年轻人,价格也由原来的25元增长到100元左右。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炭精画也逐步由原来的“地摊画室”,“店面画室”发展到“网店画室”,价格增长到300元不等。炭精画虽在发展,但内江的炭精画师这一群体却在日益减少,由最初的300人左右减少到如今的20人左右,画师们流入到各行各业。
  
  走近内江炭精画爱好者
  
  随着时间的流逝,炭精画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日渐消失。但在内江却依然有那么一群炭精画爱好者,他们不是专业画师,却喜爱艺术,对炭精画情有独钟。
  
  A、一个农村娃与炭精画的故事
  
  王利出生于东兴区平坦乡,从事炭精画创作十六年,从小深爱画画,但遭到父母反对,认为是“不务正业”,乡里人更是普遍觉得学画画不如学照相。“小时候家境贫寒,温饱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拿出多余的钱来买画画用的原材料了,只得找一些简单的绘画工具进行自学。”王利说道。
  
  夏天蚊虫多,为了避免蚊虫叮咬,王利用旧布料把腿和手臂包裹起来,进行绘画练习。后来,王利跟随专业炭精画师学习绘画,为了节省零用钱购买画画原材料,每次大家叫他一起吃饭的时候,王利不得不假装说“没有画完,你们先去吃”。等同学们走后,他则一个人拿出两角钱一份的酸菜,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王利学完了炭精画绘画所必需的素描等相关方面知识。
  
  B、从理发师到炭精画爱好者
  
  30岁的张思东个子不高,一张娃娃脸,发型独特,肤色透出健康的光泽,说起话来,快人快语。
  
  10月3日,天空下着大雨,家住东兴区中兴路的张思东正在家里画画。目前他自己开了一个相馆,空闲时就画画。
  
  曾经的张思东是一名理发师,后到外地工地工作,2004年回内江。身边很多朋友喜欢画画,张思东也学了几天,但没坚持下来。但命运是个很神奇的事,有一天,他看到一位朋友画了一幅画,“我印象特别深,画面是一位外国女孩,是个侧面像,看不清脸的全部,但少女金色的头发和发丝上的蝴蝶结,美丽逼真,以及画面的柔和让我终身难忘,从这以后,我开始认真学习炭精画。”就这样,张思东从理发师变成了炭精画爱好者。
  
  炭精画:打动我们的
  
  是那份永不褪色的真实
  
  人们说,这是快节奏时代,没人能阻止时间的停留,很多东西都在时间的淘沙中渐渐被淘走了,而炭精画却仍然被一些人群所钟爱,所追逐,究其原因,打动人的正是那份永不褪色的真实。
  
  炭精画爱好者李强告诉记者:“用炭精创造出来的作品,是永远不会褪色的,保存个七八十年都不是问题。”而炭精画最具特色的地方还在于它能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这是其他画种所不能比拟的,而这也是李强一直在炭精画这条道路上坚持下来的原因。
  
  然而,炭精画的创作却是极其复杂的。画师在绘画时不仅需要仔细观察人的整体到内部的骨骼构造等方面,还要以扎实的素描基本功作为基础,而最终要使一张炭精画层次分明、惟妙惟肖还得靠画师用橡皮擦一点一点“擦”出来。“有时一坐就是五六个钟头。虽然很辛苦和枯燥,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王利说道。
  
  后记:梦想和期待
  
  甜城内江,这座承载了太多历史印记的城市,也承载了内江人太多的美好回忆。而作为美好回忆之一的炭精画,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与发展,正悄然淡出。在摄影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炭精画和内江仅存的20几位炭精画师还能继续在这条传统的民间艺术道路上走多久?
  
  他们不知道答案他们,只是梦想,以后能在内江以炭精画为题材开一个露天展览,让更多的人认识炭精画……
  
  

已有 2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内江炭精画 炭画 炭精画爱好者 炭精画教材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