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桌标下载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炭精像
06月28日

《海南岛纪事》老街炭画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炭画,使用木炭、碳精条等材料绘制作品的绘画方式。而炭精画是使用炭精粉为主要材料,主要以擦、揉为主要技法的绘画方式;一直流行于中国民间。一家三代,70余年,一份职业,一种操守,一项古老的技艺——炭画。水巷口、钟楼在一张张画纸中显现出来,让我们走进韩翠琼老人的生活,感受《老街炭画》无穷魅力。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海南岛纪事》 老街炭画 炭画世家 炭画 炭精像 炭精画像 炭精画官网 
07月26日

梅州江北老街的炭精画像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梅州老城,有一片反映上世纪30年代的清明上河图式的客家风情画卷,见证着客都名城的沧桑和变迁。置身于其中,时光仿佛回到了过去。古老的骑楼、斑驳的街道,无不诉说着关于她的传说和历史。老街店铺也很有特色,在中山路,有一间唐师傅炭画像店,里面保留了传统的手工画像手艺。唐师傅在当地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来找他画炭像的人,大多都是拿着已经老旧的照片,为了留个纪念之类的。唐师傅看到相熟的街坊经过,就会停下手里的活,聊上几句,大多是关于生活和身体的。炭精画像,在梅州的知名度,就是从这儿传播开去的。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梅州江北老街 炭精画像 炭画 炭精像 炭精画像馆 炭精画官网 炭精画照片 
10月07日

《达州广播电视报》:民间炭精画的坚守者陈向阳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达州广播电视报讯(记者 曾玉)随着数码相机、电脑的普及,炭精画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了。但是,在达城钟楼附近有一个向阳炭精画馆,那里挂着许多的炭精画,行人路过那里,就能看见许多栩栩如生的画像。这些画像就出自画师陈向阳之手,他至今仍坚持为人们绘炭精画画像,而且一坚持就是20年。那么,在数码照片流行的今天,炭精画选择了如何生存呢?近日,本报记者面对面采访了陈向阳。
  
  简陋画室孕育精美炭精画
  
  一走进向阳画室,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满满一墙壁的炭精画,里面的人物或高兴或严肃,或端庄或洒脱,各具神态。屋子的正中间是一盏在大白天依然开着的节能灯,很亮,灯泡正下方就是陈向阳的画架。画架上有两个大夹子,用来夹住纸张,还有一个小夹子夹住人物的照片。纸张上的人物头像的轮廓已经基本成型,只剩用毛笔蘸上炭粉饰刷上去了。
  
  陈向阳很不好意思地说:“太简陋了,没怎么收拾。”一边说一边把画架及相框放到旁边,他站起身之后,记者注意到地上散落着大量的毛笔,约有三四十枝。向阳解释道:“那是用铅笔把轮廓画好之后上炭粉用的,如果毛笔的尖被磨平了基本上就不能用了。所以20年的时间里数不清买了多少毛笔。”
  
  墙壁上的有些画还没有裱上框架,可以看到画好的炭精画和泛黄的照片放在一起。向阳师傅指着泛黄的照片说道:”顾客送来的照片都是一寸大小的带花边的古老照片,保存得好的,五官能看清楚,还有好些照片是非常模糊的。”向阳师傅正在画的是一个儿子翻箱倒柜找出来的母亲的照片,模糊不清。很难想象它是如何被还原成一幅五官清晰兼具神采的炭精画。
  
  只见向阳师傅拿起画笔,左手拿着小照片,右手拿着铅笔,坐在节能灯下的画架前。向阳师傅看一眼照片,铅笔就在画纸上轻轻扫过,如蜻蜓点水一般擦过画纸。笔和纸接触后发出沙沙地响声。很快,向阳师傅凭借多年作画的经验还原了照片中的人物模样。然后他拿出一个装有炭精粉的小管子,拆开包装,把炭精粉倒进右手边的一个类似砚台的物体里研磨,使炭粉更加均匀。这时向阳师傅弯下腰,从刚才那堆毛笔里拿起了满满一把毛笔,蘸上炭粉轻轻地刷上去。他说:“刷的时候尤其讲究,只能由浅入深,浅了可以补点炭粉,但是深了就是不行。”向阳师傅根据不同情况,变换着使用不同型号的毛笔。三个小时过去了,一幅精致的炭精画就完成了,画面里的妇人笑得很慈祥。
  
  痴爱炭精画二十年如一日
  
  陈向阳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画画,长大之后也做过其他生意,但是发现都不如画画来得让人舒心和高兴,所以他还是选择了画画。为什么又是炭精画呢?向阳师傅从小学习的不是炭精画,“专业院校是不会教授炭精画技法的,它存在于民间,我是因为喜欢才慢慢琢磨出来的。”
  
  20年前在当时的达城大操坝旁边,向阳师傅开始了它的绘画事业,他用画笔在20年的炭精画生涯里为很多人完成了心愿。
  
  他回忆说,在一个冬天里,一位神情十分憔悴的年轻女子走进店里,一直没说话,后来把捏在手中的一张黑白照片递给他,低低地说了一句:“师傅,麻烦你画一下。”向阳师傅一看照片中的人是个老妇人,应该是女子的母亲,告之下午来取。画好之后,他坐在店门口等。那个女子看见了向阳师傅手里的画,一下子就跪到在地,手抚摸着画,哽咽着,话也说不出来,好半天才喊了一句“妈!”过了好一会儿,女子抹干眼泪站起身,对站在一旁的向阳师傅说:“谢谢!看着这幅画我就觉得看到了妈妈,她今年年初刚刚走,谢谢您了!”说着说着,女子又哭了起来。向阳师傅连忙安慰说:“没什么,你满意就好,不要太伤心了。”
  
  说起这段往事,向阳师傅还沉浸在当时的气氛里,“真的很感动,那个女子实在太伤心了,看到画像就跪着哭,还把我吓了一跳。”
  
  正是向阳师傅高超的绘画技法帮助女子完成心愿。他说照着照片画不难,难的是没有照片也要画。
  
  有一位顾客的年纪很大了,他想要一幅父亲的画像。但是父亲走得早,而且没有照片,他找来了二弟,因为亲戚们都说二弟和父亲长得最相像。向阳师傅接了这个活,他仔细端详着顾客和他的二弟,一个老父亲的形象成形于头脑中。三个小时之后,顾客看到了画中的人连连称赞,“师傅好手艺啊!这和我父亲一模一样!”这样的活向阳师傅后来也接过好几次,给已故的革命烈士画像,或者是通过顾客的描述来画,这些考验的都是作画人的眼力和基本功。凭借潜心研究和琢磨,向阳炭精画得到了顾客的广泛赞誉。
  
  对话陈向阳:心的坚守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相机,炭精画的生意一度受到冲击。“在暗室里洗照片用的是专业的药水,如果药水一旦失效,洗出来的像就会慢慢褪掉,所以不能保存很长的时间。”向阳师傅拿出顾客送来的照片,有的已经十分模糊了。“但是照片的好处就是可以拍摄下眼下的东西,最高兴的最快乐的一闪而逝的都可以拍下来。”渐渐地数码相片占据主流,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受到人们的青睐。“电脑弄出来的东西快,但是比照片来说更加短暂。”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们挂在外面的画有多久了?好像一直挂在那里的。
  
  陈向阳(以下简称陈):开始的时候到晚上会取下来,后来就没有取过了。很多年了,没有褪色。主要是因为碳元素很稳定,上色之后不容易脱落。
  
  记:您说炭精画是民间艺术,专业院校不教授,那您收过徒弟吗?
  
  陈:以前是收过几个,但是没有一个学成的,所以后来就没再收徒弟。
  
  记:技巧很难掌握吗?
  
  陈:不难掌握,而是要静下心来。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心浮气躁是不行的。以前收过一个,他来的时候下定决心要学会出师,因为他家里的条件不是太好,但他又喜欢画画,我们这个炭精画不能大富大贵,但是养家糊口没有问题。他当时住在我这里,吃住不收钱,每天就努力学习。可惜只坚持了大概一年半,他每天就在质疑什么时候能学成。我告诉他不能着急,慢慢来,特别这种民间艺术,手把手地教,必须教到位,少了一点点都可能影响以后的传承。但是最后他还是没能坚持,外出打工去了。我觉得很遗憾,他有天赋,如果能再多一点耐心就好了。
  
  记:其他的年轻人学习的时候更短?
  
  陈:是啊!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主要是没能沉醉于这门艺术。
  
  还有就是有一部分人觉得炭精画难登大雅之堂,不能称之为艺术,但是我觉得它就是一门艺术,一门民间艺术。艺术都是平等的,不能说谁高级一点谁低级一些。或许社会上有这样的一层认知,来这门前转一转的学生不多。
  
  记:心中应该还是有些遗憾吧?
  
  陈:那是肯定的。当初走上这条路是因为喜爱,又画了20年,投入了所有的心血,心中的那份难舍之情是越来越深,担心找不到徒弟。
  
  记:你会一直坚持下去吗?
  
  陈:会,因为喜欢。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再苦再累都能够坚持。
  
  记:现在的生意好吗?
  
  陈:有些时候没有以前那么红火,但是20年来顾客的口耳相传,客源还是比较稳定的。并且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炭精画的生意主要是受数码相机的冲击,炭精画本身只能是黑白两色,缺乏色彩变化。数码照片可以使色彩斑斓。但是炭精画有特殊用途,有很多人希望给已经逝去的亲人画上一张,可以负责的说,这样的工作就只有炭精画才能办到。
  
  记:时下手工制作的东西都很受追捧,或许人们的观念会发生变化。
  
  陈:有这个可能。以前炭精画受到过照片的冲击,后来人们发现照片不耐久,之后我们的生意有了些起色。
  
  记:你们的生意似乎反映了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喜好的变化。你会固守这个行业吗?
  
  陈:传统行业和科技不是格格不入的,比如现在我们就在做陶瓷画。顾客把照片拿来,我们经过处理和高温烧制,可以把照片烙印到陶瓷上,这样也能保存很久。这个陶瓷画就是利用了电脑技术。
  
  有的时候想来,科技发展对我们的冲击也在情理之中,总是越发展越好,但是我们自己还是觉得手工的,精雕细琢的东西在情感上更加厚重更加持久。
  
  采访结束,陈向阳师傅应记者的请求在巷子口的画架前照了一张相。那天很冷,虽然出着太阳,但凛冽的寒风催生出的寒意让人瑟瑟发抖。在科技浪潮汹涌的今天,手工技艺的非时尚生存空间。显然令人有些惋惜,但是手工制作时的那份心意却是机器批量生产无法代替的,那份厚重和情意是一针一线一笔一画密密交织出来的。顾客们带着期盼之情而来,想得到的是对亲人的缅怀,如此的深情厚谊也许只能用心才能承载。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像陈向阳 炭精画 炭精画像 感光瓷像 炭画 炭精艺术相 炭精像 黑白炭精像 
07月29日

《羊城晚报》:江门老街,最后的炭像师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彭宝仪在为父母亲画像

 

 

  羊城晚报讯(记者 闫阿莲)不久前,一位美国洛杉机华人返乡,经好友介绍来到江门一家老店,请63岁的彭宝仪画了10幅他家族先人的炭画。他家在开平碉楼内挂的先人炭像已放了一个多世纪,至今仍完好保留。现在家族在海外开枝散叶,他想将碉楼内先人的炭画请画师重新复制带到海外。
  
  彭宝仪的炭像铺位于江门市区老街新华路上,老街已失当年的熙攘,老店更显冷清。20来平方米的二楼老屋,墙上挂满彭宝仪画的共和国领袖们的炭像,炭像栩栩如生,令人感到庄重肃穆。江门五邑的华侨众多,炭像业一度红火。在上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仅新华路上炭像铺就有十多家。过去在五邑各地,炭像铺也比比皆是。但进入21世纪,炭像业受数码技术的冲击已一蹶不振。如今新华路上的炭像师只剩彭宝仪一人。
  
  将军后代以画谋生
  
  伴着战争硝烟在碉楼中出生。彭宝仪特殊的身世引起记者的兴趣。彭宝仪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爱国将领彭秋平。彭秋平1926年入黄埔军校。参加过中国国民党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跟随叶剑英发动广州公社起义。1931年起在冯玉祥和吉鸿昌的统率下参加过抗日。彭宝仪从小在开平家乡的碉楼里长大。他的炭像画室用家乡的碉楼命名。
  
  彭师傅说,他与画画结缘已有50年了。他自幼喜欢绘画,十多岁起,开平家乡有老师画画,他就在旁边看;帮家里干完农活后,找来图片或人物肖像临摹,慢慢掌握了绘画技巧。1971年,他到海南下乡时画了第一幅自己创作的炭像画,从此每天都带上一盒画具、几张白纸、几幅炭像样板,到各村落的市场、街道摆摊画像,画真人,画相片,或到市民家中去画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早出晚归。“钱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后来他在现在的江门老街里开了这间画室。
  
  后继无人打算收山
  
  炭画是古老的民间艺术,只需炭粉、铅笔、毛扫就能画画。如果不受潮不被虫蛀,炭画可以保存100多年不褪色。彭师傅说,炭画很受老年人的喜爱。但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炭画市场越来越窄。顾客也局限于老年人。老年人拿来的多是自己年轻或结婚时的照片,或在清明、重阳前后拿来先人的照片求炭画。尽管这样,顾客还是越来越少。十年前还每天有人光顾,现在有时一两个星期才画上一幅。一张炭画收入有200-500元,但一画就是几十个小时,很辛苦。近年有些青年找上门来拜师学艺,但都只是贵州、湖南的青年,江门本地一个也没有。
  
  彭宝仪祖上是开平塘口华侨。祖辈曾热心收藏中国历代陶器。彭定仪画室大大小小的陶瓷收藏有数十盒。彭宝仪说,他想收山了,收山之后专心代先辈管好留下的收藏品。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炭画 炭精像 炭精画人像 炭精肖像 江门炭精画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