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培训教材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资讯台 - 《江门日报》:炭精画、成衣缝制、钟表修理老行当如今还留下多少?
04月23日

《江门日报》:炭精画、成衣缝制、钟表修理老行当如今还留下多少?

发布者 : admin | 分类 :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 已有 0 人留下了看法

江门日报讯(记者 陈素敏
  
  台城中心街区和西宁市是老城区。这里的建筑别具风格,带有浓厚的侨乡特色。不仅如此,在老城区的角落里还隐藏着不少老店铺。他们仿佛是老城区里的“活化石”,最能代表台山市民的生活特色,也见证了老城区的兴衰。
  
  近日,记者采访了炭画、成衣缝制、钟表修理三个老行业的从业者。这些工作曾为他们带来丰厚的收入,可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进步,市民对这些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小,这些行业面临着急速衰退的境地。
  
  1、炭画制作:从风靡一时到面临失传
  
  赵恒的摊档摆在革新路的老骑楼下。在台城,革新路俗称“牛屎巷”,是西宁市街区里一条普通的小路。因为毗邻台西路步行街,小路的人气一直很旺。
  
  没有属于自己的楼面,在老骑楼的一角,赵恒展开一张1米多宽的木质小桌子,摆上各式各样的炭画工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样的日子,赵恒已经过了快三十年了,几乎是风雨不改。每天早上9时,过往的市民就能看到60多岁的他坐在骑楼的角落安静作画的身影。
  
  “以前的西宁市很兴旺,来这里赶集的市民络绎不绝,找我画画的人也不少。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坐上一整天也未必能接到生意。”赵恒感叹,革新路的人流虽然不少,许多市民经过他的摊档也会停下来看看,但只是赞叹几声便离开了。
  
  赵恒是四九镇五十圩人。年轻时,他跟从村里的老人学会了这门手艺。改革开放后不久,他便开始在革新路上摆摊画炭画。
  
  一个放大镜、一盒炭精粉、数支毛笔,再加上一张素描纸,这就是赵恒作画时的全部行当。炭画,是一种使用木炭、炭精粉条等材料绘制作品的绘画方式。赵恒说,这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艺术方式。“过去,相机是奢侈品,很多人的遗照,都是用炭画的。”
  
  他说,刚开始经营时,一张炭画要四五元,而现在涨到三百多元一张了。“画一张炭画不容易。为了达到精准、神似,即便是最简单的人物,也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在赵恒的印象中,炭画曾经风靡一时,仅西宁市一带,就有数家炭画摊档,只是如今只剩下了他一人独撑着,他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
  
  过去,赵恒也曾经收过几名徒弟,但因为各种原因他们都没有坚持下来。“没有办法,耗费时间长,接不了生意,养活不了自己,谁愿意干呢?”他说。
  
  2、成衣缝制:顾客越来越少了
  
  迎朗路,台城人称之为“车衣街”。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这里聚集了很多布料店和成衣加工店。
  
  黄权的店,就在迎朗路上,一家老式的骑楼商铺内。
  
  店面非常干净,挂满了许多布料,还有一张大大的设计桌。而店里则别有洞天,是一个小小的成衣工作坊,三位妇女正在忙碌地把一些简单的布料,一针一线地缝制成衣服。
  
  黄权已经快50岁了,他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当裁缝。他的裁缝技艺是跟叔叔学的,而叔叔的师傅则是黄权的爷爷。“民国时期,我的爷爷曾在大亨圩里有一个小小骑楼店面,做的也是裁缝的生意。后来,家人陆续搬到台城。因为没有固定店面,过去我们只能在桔园路一带当流动摊贩,接到了生意就拿回家里做。上世纪90年代,政府把迎朗路打造为布衣一条街,我们就搬到这里来了。”
  
  因为经济、技术的发展,裁缝这一行业在近十年来已经渐渐被人遗忘,甚至被淘汰。“这个年代,还有谁买布料做衣服呢?除了一些单位团体、身材特殊者、有表演需要的顾客,其他的客人真是越来越少了。”黄权说道。
  
  黄权数了数手指,感叹道:“在迎朗路上,像我们这样提供一条龙服务的缝制衣服的店铺只剩下几家了。”
  
  挑选布料、量身、裁剪、缝制……在黄权的店内,衣服裁制,提供的是一条龙的服务。因为衣服是量身定做的,相比市面上直接购买的衣服,会更加合身。但是,因为物料上涨,人工费用也高,制作衣服的成本太高了,这让黄权吃不消。
  
  即便手中的技艺是从祖辈传下来的,黄权也没有让子女继承的意思。“生意不好做,就算子女学会了,也没办法养活自己。时代在变,这个行业也势必会被淘汰的,即便可惜,也无可奈何啊。”
  
  3、钟表修理:仍然有坚守者
  
  台西路3号,位于步行街的尽头。这大概是台城老城区内面积最小的店铺,仅仅两平方米。然而,50多岁的劳建强与父亲两人已经在这里经营了近半世纪的钟表修理店,是间名副其实的老字号。
  
  劳建强的店,名为富强商店。招牌就挂在店铺后墙的上方,招牌有点发黄。劳建强介绍说,那是他的父亲在刚开始经营时亲手所写的。虽然并不是出自名师之手,却也很有意义。
  
  招牌的下方挂满了钟表。大概是产自不同地方,不同年代,每一个钟表都极具特色,仿佛述说着不同年代的历史。
  
  小小店面,几乎被劳建强的工作台所占据。木质的工作台也是从劳建强77岁的老父亲那时开始用的。木桌虽显斑驳,劳建强还是非常爱护,每天都在这里修理钟表。
  
  劳建强从老父亲手中学得一手修表的好功夫。年轻时,他曾到台山钟表厂工作。后来,钟表厂不再经营了,他便回到家中的老店,与父亲一起打拼。
  
  劳建强每天戴上四倍放大镜,在小店里为客人修理钟表。这样的日子过了20多年,劳建强感觉整个行业的发展已经早不如前了。他说:“过去能戴上手表的人,经济条件都相对比较好。修理钟表,也是很不错的职业。到了今天,钟表已经便宜了不少。坏了,就买新的,谁还修理呢!”
  
  即便生意不好,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钟表修理的工作,但是,劳建强也没想过放弃这个行业,放弃这个店。“我不知道还能从事什么工作。我很喜爱钟表,也愿意继续工作。直到我眼花了,不能做下去时,再考虑退休的问题吧。”他说。

 

  

 

承接中国炭精画作品制作 >>请加QQ:791541679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必填

记住我,下次回复时不用重新输入个人信息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炭致广大,精微传神,画美人生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