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RSS订阅 | 手机阅读 | 申请会员 | 桌标下载 炭精画官方-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www.tanjinghua.com)为您服务!
当前位置:画原点 - 炭精画老店
08月09日

《东江时报》:老街画炭画,一画20年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王少辉一笔一笔勾勒着人物,一丝不苟

 

王少辉一笔一笔勾勒着人物,一丝不苟。

  
  东江时报讯(记者 憨驼)相比热闹繁华的淡水新城区,淡水老城区已渐渐趋向宁静,不少店铺生意平淡。在横头街街头,有一间显眼的画室,画室的主人叫王少辉,13岁开始离开清远老家以画画谋生,20年前在淡水停止了漂泊。随后,他在淡水老街画炭画,一画就是20年,同行一个个或转行或离去,他成了淡水老街惟一一名炭画师。
  
  他说,炭画还有一定的市场,为了生活,他会继续画下去。
  
  工作:一幅炭画最少要画半天
  
  “每幅人像都是不一样的,每条皱纹和皮肤纹理都必须用不同的手法来画。一幅人像炭画画下来,必须勾勒成千上万次。”
  
  王少辉的画室很小,不足3平方米,室外悬挂着七八张炭画。在一张铺满粗细不一的铅笔的画桌前,王少辉正在一笔一划地勾勒一位老者的头像。他仔细地用一支细炭笔勾勒着人物鼻翼的阴影部分;不久,换上一支粗笔,在头发部位进行反复加工;随后,往人物的脸上涂抹炭粉;最后,他拿出一把专门的小毛刷,轻轻地将画像上的浮炭扫去,一张栩栩如生的人像大功告成了。
  
  王少辉说,一幅炭画最少要画半天,一笔一画都容不得偷工减料。“画炭画不仅费时间,需用到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王少辉打开一个陈旧的工具箱,里面放着一排画笔。“有炭笔、排笔、水彩笔、毛笔……”他介绍,炭画最重要的工具炭笔有好多种,笔的粗细和坚硬程度不同,作用也不一样,用于勾勒或粗或细的线条。
  
  入行:13岁开始以画炭画谋生
  
  “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为减轻父母的负担,我背着画夹去流浪,沿途靠给人画肖像维持生计。”
  
  从13岁开始以画画谋生,王少辉就这样走过了30年。
  
  他老家在清远。12岁那年,他和哥哥一起跟随以画炭画为生的伯父学习画画。王少辉说,他小时候喜欢看漫画书,觉得画画好玩。当时原材料缺乏,他和哥哥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画。没有炭笔,他们用烧过的火柴灰在纸上画画。由于对画画兴趣浓厚且勤于练习,王少辉半年就学会了炭画。
  
  13岁那年,贫困的家庭再也无法供他读书,他辍学了。他到过中山、江门、广州等地谋生,一张肖像画在5角到2元钱间。比起技艺精湛、有专门店铺画画的炭画师,沿街摆档的王少辉生意额非常有限,每天的收入只够吃两顿饭。
  
  王少辉回忆,那段时间,有些路人以为他是在卖艺乞讨,向他施舍钱物,让年少的他尴尬不已。
  
  守业:同行转行他却坚持下来
  
  “我生于农村,年少时选择画画是兴趣,现在选择画画是无奈之举,纯粹是为了生活。”
  
  1989年,流浪多年的王少辉背着画夹到了惠阳淡水,不久后便安定下来,并娶妻生子。“有了家庭,我再也不能在外面流浪了。”婚后,他在淡水开了一间画室,一开就是20年。
  
  王少辉说,当年他到淡水时,淡水老城区无比繁华,刻章、写对联、看风水、打铁锅、画画等行业生意红火,其中画炭画为生的加上自己有5个人,还有不少外来画师来揽活。20年过去,如今许多老街旧行业已经式微,画画也幸免,整个淡水画炭画的只剩下王少辉一人。
  
  几年前,当身边的同行纷纷转行时,他曾犹豫过,但为了养家糊口,他坚持了下来。
  
  困境:想收学徒但没有愿学的
  
  “我也想收学徒,把手艺传下去,但还没遇到愿学的。现在的人都认为学炭画辛苦,经济收入又不高。”
  
  现在,王少辉每隔两天能接到一单生意,一幅人物画像价格在200~300元不等,但生意已远远比不上前些年。“现在画的人像多是老人或子女为先人画的,顾客拿着一些底片或者残旧的照片,要求临摹成炭画,以便保存。”
  
  王少辉说,炭画立体感强、色调层次分明、细腻逼真,如果不受潮、不被虫蛀,可以保存100多年不褪色,就算纸质霉烂、受潮或被虫蛀了,色泽也不会变,他就看过一幅清朝乾隆年间的人像炭画,人物依旧栩栩如生。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炭画离人们的生活已越来越远,“现在的年轻人都会用数码相机,拍一张照片很快就可以冲洗出来。学习炭画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但王少辉说,为了生活,他依旧会在淡水老街坚持画下去,直到自己画不动。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东江炭精画 淡水炭精画 炭精画店 炭精画老店 
08月02日

《东南快报》:最后的炭精画老店


分类:资讯台 | 超过 人围观

 

18岁开始学炭精画的陈腾很担心这门艺术会失传

 

 

东南快报讯(记者 王慧敏)这是一家没有招牌的老店,坐落在福州文化宫对面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小店仅有几平方米大,却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炭精画。当我们走进这家店时,一位中年师傅坐在桌前,用毛笔蘸着炭精粉埋头作画。
  
  这位作画的师傅名叫陈腾。“我这家炭精画店,是福州最后一家了。”说这话时,陈腾心头五味杂陈。
  
  陈腾的父亲是一位山水画画师,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对画画感兴趣。18岁那年,陈腾开始学习炭精画,师从福州著名画像师张振坤,这一画就是23年。
  
  一个放大镜、一盒炭精粉、毛笔数支,再加上一张纸,这就是陈腾作画时的全部行头。
  
  小店内一幅幅人物画像栩栩如生,“这些画都是用炭精粉画的,画出来的人非常逼真,可以保存很久,100年都不会褪色。”陈腾说,来这找他的大多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老福州人,还有不少从台湾、新加坡和美国回来探亲旅游的人,很多都是慕名而来的,拿着颇具历史的老相片让他画,每一张画像都饱含着客人的感情。
  
  上个月,有一位80岁的老人找到陈腾,带来了他父母的结婚照和他父亲30岁左右时的单人照。
  
  “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连母亲的面都没见过。可是这两张照片破损得很厉害,他希望我把他们画下来留个念想。”陈腾说,像这样的客人很多。
  
  不过和过去相比,现在店的生意已经差很多了。“很多人都以为炭精画是专门为死者画的,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这门手艺。其实炭精画是一门艺术,如果观念不改变,这个行业肯定撑不下去,我不希望我是这门艺术的最后一个继承人。”
  
  快过年了,店里的生意好了些,找陈腾画画的人也多了起来。他给自己定了工作时间,除去吃饭,从早上9点一直画到晚上10点半,一天能画上一到两幅画。
  
  “以前一天能接上五六单,现在就数清明和过年时最忙了,好的时候一天能接上两三单,平常一天能有一单就不错了,淡季的时候经常几个星期都没有。”说到这个,陈腾不免伤感起来。
  
  为了让这门手艺留下,小店经历了三次拆迁,换了四个地方,最后不得不搬到这条小巷子里,虽然隐蔽了些,可是租金便宜。陈腾靠着“以画养画”维持着生计。
  
  “师傅当时收了30多个徒弟,现在就剩我一个还在继续画,现在干这行不景气了,也没人愿意学,我曾经收过几个徒弟,可是都没能坚持下去。”
  
  他还有一个心愿,有一天能开一个画展,把自己和师傅留下的画作陈列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炭精画。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标签:炭精画 福州炭精画 炭精画馆 炭精画老店 
美好今日

快速查询
您可知道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您知道中国炭精画吗?中国炭精画,炭精画像新概念!又称“炭精画”“炭画”,以羊毫笔为工具,炭精粉为颜料,揉擦于质地紧密而强韧的绘图纸上,比摄影照片还要栩栩传神,适合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炭精画像”发祥于19世纪九十年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细腻自然,奇妙无比!一经装框,永不褪色……作为国粹不言自明!广泛受到各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令投资者、收藏家热捧。各地新闻媒体称“中国炭精画正走进千家万户”。

 

作品欣赏


  天下炭友是一家!炭精画官方QQ群(群号:330233164)欢迎加入。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各地素描达人、画像从业者、美术收藏家,均在欢迎之列!也欢迎有志者创建炭精画(城市)俱乐部”!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长期选拔分部主任,为主任颁发聘书,开通官方互动窗口,发放工作经费。成绩突出者吸收为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成员。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欢迎您回家

抒写心声
会长风采

 

作品欣赏

 

组长:张智华

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

——————

致广大,

微传神!

美人生,

形铸魂!

——————

奇妙的中国炭精画

  享誉全球的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聘请中国教育学会(CSE)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HBDPRI)会员、方圆格练字创始人、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提出者张智华老师出任组长。张智华老师为抢救和传承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曾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利用课外时间拜访多地画师,还参加了贵州省毕节炭精画像馆杨君明馆长亲授课程。除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之外,张智华老师为父老乡亲绘制炭精画像近万张,提出了炭精画像新概念“中国炭精画”。时人以得到他绘制的炭精画为荣。1996年8月,《奇妙的中国炭精画》印行,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炭精画”概括地来说有两点,一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另一个是抓住了“炭精画”,名副其实。2010年4月,炭精画域名(tanjinghua.com)注册成功。2013年7月9日,年逾古稀的“毕节一绝”毕节炭精画创始人杨君明馆长来到宜昌,指导中国炭精画总课题组工作,饱览美丽而神奇的三峡风光;师生真情,把杯畅饮,短短半月,意犹未尽……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给老馆长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友情链接

 

申请入会